編者按:腰背痛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每個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體驗過,幸好絕大多數通常不太嚴重,一段時間後可恢復正常。如果持續了一段時間未見改善,就需要去找醫生診治,特別是習慣性腰背痛的人。

球賽後的酸痛 →26歲,打完激烈的羽毛球比賽後,發生急性腰背痛尋求醫療,後來給予止痛針加上口服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3天後改善。診斷為急性軟組織傷害引起腰背痛。

長年工作後的酸痛 →45歲,平時工作要經常彎腰負重,搬運塑膠粉包,每包約25公斤,平均每天需要搬共約100包,工作年資10年。後來,發現腰背痛合併左下肢麻痛。尋求醫療,診斷為疑似職業性腰椎間盤凸出。

癌症轉移後的酸痛 →64歲,腰背痛已經半年了,陸續尋求治療,有吃藥有改善,沒吃藥就會發作。

最後發現右腳踝也開始疼痛,才至大醫院檢查。結果是癌症的腰椎骨轉移,原發癌為肺癌,胸部X光片上的右上肺有3公分腫瘤。

腰背痛是基層門診醫生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各個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腰背痛的經驗,美國研究發現人們找醫生看病的理由中,腰痛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在台灣的臨床醫生更發現腰椎退化有年輕化趨勢。30歲左右的年輕人約有40%有腰椎退化現象,50歲以上約有九成腰椎已經退化。

認識下背部的構造

先了解下背的構造是一般指背部第12 肋骨以下到下臀線。腰背痛通常是指腰椎及其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椎間盤、骨膜、椎骨內病變等,若刺激到周圍神經末梢產生疼痛,且有少數會反射到兩側大腿背面,沿著腰椎神經根分佈,伴隨有神經感覺及運動功能的喪失。因而腰背痛原因是多元的,需要鑑別診斷是神經、肌肉、椎間盤還是骨頭問題。

引起腰背痛的原因

大多數六成的門診腰背痛患者,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肌肉、筋膜拉傷、扭傷。常見為姿勢不良、彎腰搬重物、跌倒、打噴嚏、久坐久站、運動傷害等引起。其它還需要考慮的是椎間盤凸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脊椎滑脫症、肌膜疼痛症候群等,相對更少見的是僵直性脊椎炎、細菌性脊椎炎、骨質疏鬆症、腰椎骨折、脊椎腫瘤等疾病。

最易腰痠背痛的三大族群

搬運職業:經常需要重複搬抬重物彎腰工作,例如搬運工、送貨員、倉儲、物流業者。

駕駛職業:經常需要全身垂直振動的職業,例如大卡車、水泥車、聯結貨櫃車、堆高機等駕駛者。

姿勢不良者:現代人手機、平板不離身,因長期姿勢不良,使腰椎過度負荷,椎間盤逐漸壓扁,腰背痛就來臨了。

腰背痛可以自癒嗎?

大部分的腰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引起,其實藉由休息或物理復健即可以自我痊癒,但是需要注意,發作三個月以內的稱為急性下背痛,三個月以上則為慢性下背痛。

萬一休息無法改善,甚至伴隨著神經學症狀或血尿或吃止痛藥無用或休息反而更不舒服,都必須要特別小心,需要特別留意是否由其它問題導致的腰背痛,如椎間盤凸出、輸尿管結石、僵直性脊椎症、腫瘤的脊椎轉移等。

腰背痛發作,該怎麼辦?

總而言之,任何原因造成的腰背痛都必須就診,由醫生做專業判斷、鑑別診斷,根據病史、配合理學檢查後,必要時再安排影像學檢查(腰、薦椎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神經學檢查(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核子醫學檢查、血液檢查等輔助方法,找出原因來積極治療。

腰背痛的治療方法

腰背痛大致可以分為一般原則、藥物治療與復健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

一般原則:可採用護腰、背架有助於穩定脊椎,能讓病人繼續工作。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肌肉鬆弛劑、抗抑鬱劑、類固醇注射或局部疼痛點注射麻醉藥物。

物理復健治療:包括牽引、伸展、經皮電刺激及針灸、肌內效貼紮等可緩解疼痛。
手術治療。

病人教育訓練:教育病人不同姿勢有不同的腰椎受力及平時如何預防或再度復發腰背痛,這是最重要的一環。

日常生活八個好習慣 預防腰背痛

注意姿態:保持「站有站姿、坐有坐姿,腰直頸正」的身態。

勿長時間久坐或久站:避免急速前彎、旋轉、後仰等動作。

適當的減重:減重能減輕腰椎的壓力。

勞力工作前先暖身:在職場從事勞力工作前,應該先暖身、熱身、伸展。

穿著低跟鞋:女性避免穿高跟鞋,儘量穿舒適低跟鞋。

留意搬運姿勢:搬抬物品時應將兩腳分開,膝蓋彎曲蹲下,保持背部平直,讓物品儘量靠近身體,用大腿出力站直後則可將物品搬起。

放鬆保養:平時如洗熱水澡、泡溫泉、熱敷可讓肌肉充份放鬆

核心肌群訓練:強化腰部核心肌群的肌力、柔軟度、肌耐力訓練運動最重要。

腰背痛之所以惱人,是因為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和情緒進而影響工作效率。「腰背痛」是症狀、是警訊、並非疾病診斷,若不內找、不內省疾病將惡化,換言之,生病程度將由持續性的下背肌肉緊張狀態開始,漸進性提早走上腰椎退化之路,預防重於治療,平時就要做好腰椎保養。◇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