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未來獎賞遠遠超過立即享樂的價值,螞蟻才有可能贏過蝗蟲,

否則我們會像蝗蟲一樣選擇吃、喝、玩、樂,

而不是工作、存錢或努力為未來鋪路。

很多決策造成的影響,不是馬上就能感受到的——這點應該不必多說。有時候,一件事的影響就像緩慢成長的小樹、逐漸化膿潰爛的傷口,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完全看清事情的結果。

當然,這不見得算是問題,假設一項決策的近期與長期結果都很正面,那麼就毋須擔心。一個愛上健身房運動的人,如果有充裕的時間好好享受,那當然很棒,不但當下會感到很開心,他的身體也會變得健康;提升了整體的身體素質後,未來便會好過許多。

麻煩的是,當一件事的代價和利益會依時間變化時,做決定就沒那麼容易了。面對決策時,你經常得拿眼前的利益換取未來的利益,或是反過來;換句話說,你不能拿長期累積的結果來與單次決定導致的短期代價或利益做比較。你吃的食物、你要怎麼投資、你怎麼利用空閒時間——這些決定隨著時間的流逝,經常會帶來非常不一樣的收穫或虧損。你現在可能覺得多吃一份薯條很棒,可是下禮拜量體重時可能會很難過;當你把退休存款用來租一輛時髦的BMW,可能暫時能讓你身邊的人羨慕不已,但是你以後的生活也許就沒那麼舒適了。就連上健身房也不見得有益無害,假如你因此用掉了準備考試或會議簡報的時間,同樣得承擔未來的苦果。

這種後果隨時間而改變的情境,稱為「跨期選擇難題」。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這種問題,像是每次把資源或精力投注在某一種活動或目標上,都是用某種代價換來某種利益,不管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都一樣。

問題是,我們該怎麼選擇才好?你該選擇花好幾個小時做報告,還是去電影院看一部有趣的電影?用邏輯思考的話,如果你希望讓效用最大化——經濟學家用來描述「滿足」的詞彙——那你該用的選擇策略就很清楚了。比較一下,用準時完成重要報告所得到的獎金或升遷,來換取觀賞一部好電影的時間,值得嗎?答案應該很明顯。完成報告的長期利益,通常遠超過看電影的短期享受。你現在認真工作,以後會有好幾年的時間和機會可以看電影——而且你的薪水調漲以後,看電影對你來說也不會是太重的負擔。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遇到這種關於努力或消費的抉擇時,我們的大腦會衡量得失。用《伊索寓言》中有名的〈螞蟻與蝗蟲〉故事來比喻的話,我們做決定時必須選擇「當螞蟻?」「還是當蝗蟲?」

如果你不記得這則年代久遠的童話故事,不妨來複習一下吧!故事中的兩種動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在夏天剛開始時,螞蟻和蝗蟲必須決定自己要如何利用接下來的時間。勤奮的螞蟻抗拒了在陽光下玩耍的誘惑,努力蒐集並保存過冬的食物;悠哉的蝗蟲則恰恰相反,選擇在夏季歌唱、舞蹈,享受食物充足的日子。寒冷的冬天來臨時,螞蟻準備的食物能幫助它過冬,而蝗蟲則因為過去遊手好閒而被螞蟻責罵,只能挨餓受凍。

我們一直用這則寓言教育孩子,告訴他們:放下玩樂,認真工作,我們才能成功(至少不會餓死)。除此之外,故事的主題也完美地捕捉到自製的精髓,蝗蟲代表立即享樂,而行為截然相反的螞蟻,則代表用當下辛勞換取未來獎勵的價值觀。在某個情境下,如果你的思維模式比較像蝗蟲,做決定時就會用短期利益為標準。相反地,如果你比較像故事裏的螞蟻,就會希望得到更多薪水和上司的認可,而選擇專注於工作,犧牲現在的娛樂。不管我們討論的是金錢、飲食、練習或守信,都可以用同樣的比喻來看待。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在計算現在與未來,估量不同利益的價值。

整體來看,這樣的決策模式似乎很合理。不過,有時候選擇短期利益也不無道理;假如短期利益完全不重要,我們也不會有這類的慾望了。那麼,想做出良好的決定,我們只需要公平公正的大腦演算系統——一個客觀且精準,能視情況選擇模仿螞蟻或蝗蟲的演算系統。壞消息是,這樣的演算系統並不存在。

人腦本就不客觀,我們傾向滿足現在的慾求,無視未來獎賞的價值。因此,只有當未來獎賞遠遠超過立即享樂的價值,螞蟻才有可能贏過蝗蟲,否則我們會像蝗蟲一樣選擇吃、喝、玩、樂,而不是工作、存錢或努力為未來鋪路。這究竟是大腦「軟體」的差錯還是功能呢?問題的答案不在於我們「怎麼」提問,而是在提問的「時機」。(摘自 《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究竟出版社提供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