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四爺笑,在古代北方,想吃荔枝既耗資又費時,怎奈雍正帝偏偏就愛。

乾隆皇帝的荔枝帳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六月十八日,乾隆皇帝收到報告,他的荔枝,熟了。

(Fotolia)
(Fotolia)

這些荔枝樹並不是種在宮裏,而是由福建巡撫吳士功進貢的,共有58桶,每一桶有一棵樹,太監們細細數過,共結果220個。六月十八日這一天,有36個荔枝熟了。

根據宮裏的規矩,太監們「拿十個進宮供佛,其餘隨晚膳後呈進」。乾隆皇帝看了看,下了一道旨:「明日早膳送。欽此。」

為啥當天晚上不吃?這是一個謎。有一種可能是,荔枝太珍貴,乾隆皇帝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分配。

第二天吃完早飯,御茶房進呈了40個荔枝——除了前一天拿到的36個之外,還有第二天早上新摘下來的4個。乾隆皇帝終於做出了決定,這些荔枝,先恭進皇太后2個,又差御茶房首領蕭雲鵬送給撫養過他的溫惠皇貴太妃(康熙之妃)和裕貴妃(雍正之妃),每位鮮荔枝1個;剩下的賜皇后、令貴妃、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每位鮮荔枝1 個。

皇后貴妃們才能分得1個荔枝,我覺得我比皇后幸福。

這些細節,都被記在清宮的《哈密瓜、蜜荔枝底簿》,皇帝對待荔枝如此珍視,全因為荔枝乃是不易得的珍貴果品。

最著名的皇家荔枝愛好者,當數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人推測,即使是快馬加鞭,楊貴妃也不太可能吃到嶺南的荔枝。

不過,荔枝並不是廣東特產,福建和四川兩地也有。南宋的范成大在《吳船錄》卷下記載:「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里,有妃子園。」涪州在今天的重慶。

漢代皇帝曾經試圖在長安種植荔枝,結果始終不結一果。到了北宋宣和年間,徽宗想要吃新鮮的荔枝,權臣蔡京決定用小株的荔枝栽在瓦器中,敷以當地的泥土,用船運到汴京,移植於都門闕下。

這種方法到了清代,又有了長足進步。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四月初九日,閩浙總督滿保、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說:

「荔枝盛產於福建地方,小樹插桶內種植者,官民家中皆有,其味不亞於大樹所產者,此等小樹木載船運至通州甚易,並不累及官民,亦無須搬運人夫。是以將臣衙門種植桶內之小荔枝樹,於四月開花結果後,即載船由水路運往通州……於六月初,趕在荔枝成熟之季,即可抵達京城。

荔枝樹開花結果之後上船,兩個月水路,到了京城,正好成熟。」

鮮荔枝難得,宮裏有時也吃蜜荔枝,這種做法至少從宋朝起就開始用於處理荔枝。北宋大書法家蔡襄寫過的《荔枝譜》裏,曾經提及福建的荔枝,有「紅鹽」和「蜜煎」兩種:

「紅鹽之法:民間以鹽梅滷浸佛桑花為紅漿,投荔枝漬之,曝乾,色紅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蟲,修貢與商人皆便之。然絕無正味……蜜煎:剝生荔枝,笮去其漿,然後蜜煮之。」

還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七月十四日,處暑的第二天,宮裏收到來自閩浙總督楊廷璋進貢的72瓶蜜荔枝和福建巡撫吳士功進貢的48 瓶蜜荔枝。

清‧郎世寧繪《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維基百科)
清‧郎世寧繪《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維基百科)

乾隆皇帝的御製詩裏,也有荔枝的身影。這位被公認為古往今來最喜歡寫詩的皇帝,一輩子留下了三萬多首御製詩,平均每天要寫一首多。

他大概是用寫詩的辦法記日記:

「拈吟終日不涉景,七字聊當注起居。」

乾隆皇帝的詩寫得不好,用錢鍾書先生的話說,是:「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

不過,在浩瀚的詩海裏,荔枝出現的次數可不少: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

〈食荔支有感〉

炎州佳種號離支,

巴峽瀘戎未足奇。

色寫天霞連顆綴,

影留閩月帶根移。

酪漿雪質無能比,

玉管雲箋有所思。

夢裏不知身是夢,

還如賜食寢門時。

——《御製詩初集》卷十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荔支至頒賜朝臣因而有感〉

閩中佳實秋前到,

相對年年有所思。

州酉節秪供原廟,

承恩非復寢門時。

飛來嶺外炎風送,

斜倚欄邊揭露垂。

料得擎歸舊鴛侶,

幾多歡喜幾多悲。

——《御製詩初集》卷二十二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

〈夢〉(時六月十六日)

來何忽忽去憧憧,

空際雲行尚有蹤。

應為嘗新荔子到,

又教夢裏一相逢。

——《御製詩初集》卷三十三

荔支便是荔枝。這幾首詩可以為旁證,清代進貢的荔枝都是整棵樹,以保證荔枝的新鮮。

乾隆的這三首詩,似乎都在夢見一個和荔枝相關的故人,做夢的時候,夢見當年御賜荔枝到內宮(寢門,古禮天子五門,諸侯三門,大夫二門。最內之門曰寢門,即路門。後泛指內室之門),而接受荔枝的那個人,似乎已經是「舊鴛侶」了。

舊鴛侶是誰?大家說法不一,從字面上看,大約是早年在潛邸時就跟從的后妃。有人說是生育了大阿哥的哲憫皇貴妃,也有人猜測是乾隆元年去世的儀嬪。這位故人大約很喜歡荔枝,繼位早期的皇帝,每次分配荔枝的時候,就會念念不忘。

不過,這位故人大概沒想到,其實宮裏的荔枝,離福建原產地的荔枝味道,實在是差太多、太多。乾隆年間擔任過福建學政的沈初,有一次曾得到御賞的荔枝,據說「其味遜在閩中遠甚」。

素來以摳門著稱的道光皇帝在上任之初就取消了福建的荔枝貢,之後,清宮裏的荔枝,專門由兩廣總督進貢。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在進貢荔枝時,順便送了好朋友李鴻藻「鮮荔八瓶」。

這樣珍貴的食物,李鴻藻不敢獨享,次日就「為佩老送荔枝」,又「送恭邸荔枝二瓶」,又「為仲華作書,送荔枝」。

「佩老」是寶鋆(字佩蘅),「恭邸」是恭親王府邸,「仲華」是榮祿。寶鋆、恭親王和李鴻藻曾同值軍機,榮祿是李鴻藻的換帖兄弟。

不過,在此三年前,李鴻章也曾經送過荔枝。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六月,李鴻章給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送了6 瓶荔枝。醇親王向慈禧進貢了一部份,剩下的500顆分給46個朋友,每人10顆左右。

饋贈名單中有帝師翁同龢。他在六月初五的日記中寫道:「醇邸送鮮荔枝十枚,薦而後嘗之。」

拿著10顆鮮荔枝,先祭祀祖先,這大概是為了效仿東漢的和帝,他曾說嶺南進貢的荔枝「本以薦奉宗廟」。相比之下,「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蘇東坡,和我們這些能吃到隔日送達鮮荔枝的現代人,實在是太幸福了。◇

——節錄自《皇上吃甚麼》/ 聯經出版公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