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確定自己無法如智者那般沉穩篤定,無法如先知那般敏銳地放開所有的生命感知能力,如吸水海綿般充分感知海天間的所有奧秘。但我隱約曉得,這段漂流,在我生命中將有不同於以往經驗的非凡意義。

我也發現,同樣是處於漂流狀態吧!戒護船上的團隊,安靜看海的伙伴愈來愈多。

戒護船上的漂流日子,幾乎就是閒閒看海的日子,發現伙伴們好像在放掉甚麼似的,一天比一天安靜。

放開習常緊握的掌心,時間鬆弛,日子一天比一天安靜。

漂流過後,我相信所有伙伴們,應該或多或少都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立秋過了,漂流這些天來,海上盡是北風。

日照隨季節輪轉往南偏移了幾度,初起的北風勁道尚未匯為強勢。

若在岸上,季候變化這時節的感覺,頂多只是感覺盛暑稍微鬆手了或是夜晚涼了幾分,但在這離岸海域,北風已搶先在海上豎起一面季節轉換的風牆。

我迎浪望向北方,風勢始終抵著我的身、我的臉,我曉得這力道來自涼冷的北方氣團。

來自南方的溫暖海流帶著方筏往北漂流,我清楚感知方筏被黑潮帶著以逆風強行的姿態持續往北漂流。

這些天,有個獅子山颱風在我們的東北方遠距外徘徊滯留。

大洋湧浪得了藉口,順勢攀著颱風外圍與北風共伴,推湧出高疊加成的長浪,綿綿不絕,彷若一群昂揚湧動約三公尺高的深藍色小山丘,帶著威勁,一記記正面逆襲方筏。

由三十六顆塑膠方磚拼組成的樂高方筏,埋首正面承接一記記浪襲。

組成方筏的這些塑膠方磚,是計劃協辦單位台灣玻璃館所提供,原本是提供我們做為漂流實驗的舊料。這些方磚已在露天水域,熱脹、冷縮、日曬、風吹、雨淋了二十多年。

方磚之間,憑以連結的空心塑膠螺栓,螺牙已泰半磨損,方磚因此無法緊密結合,方筏上,我可以從方磚縫隙清楚見到筏下深不探底的墨藍色黑潮海流。

因為計劃經費有限,堪用狀態下,我們還是以實驗用的舊料方磚,用於正式計劃上。

儘管船舶專家並不看好如此材質結構的方筏構想,並警告說:一定翻覆,一定解體。

幾經思考與討論,我們選用了竹竿、繩索等最原始的材料來進行補強。

方筏外加了一座底盤,我們在協辦單位蘇帆基金會協助下,上山砍了十幾根直徑約七、八公分,長度約三百五十公分的竹竿,彼此五十公分間隔,六根橫豎排列,綁成硬格子底竹架子,再將組合成的方筏,繫綁在該竹架子上。

如此一來,三十六顆方磚將糾結成一盤,竹架子除了加固方筏結構,使它在浪盪中不易潰散,也可因而增加方筏重量,讓它有了穩重的底盤。

方筏結構的討論階段,也曾構想,方筏四周各往外延伸五十公分,每邊各增加三到四顆方磚,用以形成方筏的四面浮翼。我們設想這四面浮翼,將發揮極好的擋水作用,應可有效防止方筏翻覆的機率。

但這構想後來因實務操作時過於累贅而捨棄不用。

有點異想天開的方筏設計,最後將置放於大洋裏承風受浪,這補強結構的想法儘管帶點浪漫,但的確幾分膽大。

儘管專家們並不認同、並不看好,但受限於計劃有限的時空環境及財務條件等等,只好硬著頭皮,以如此簡單又大膽的替代方案繼續前行。

想想島嶼先人,他們遠距划船登上這座島嶼,依賴的並不是現代材料或精密的科學計算,漂流計劃的念頭既然是原始的,也許更適用這樣的原始構想和原始材料來結構方筏。

只好這樣安慰自己。◇(待續)

——節錄自《黑潮漂流》/ 有鹿文化出版公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