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10 決定停止支援、監督和獎勵時,最好逐漸放手,別突然中斷

若父母覺得為讓孩子學會某件事,已經支持他夠久,很想立刻中止對他的支援,最好是循序漸進,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取得獨立運用該項技能的能力。如果你曾經教過小孩騎自行車,就會知道,父母一開始先握穩車子後緣,把它扶正,孩子每騎一小段時間,就放一下下手,看看孩子能不能繼續往前騎,車子也不會抖得太厲害。如果情況許可,便逐漸加長放手的時間。父母不會一直緊握著車後,卻突然放手讓孩子單飛,天真地以為這樣孩子就能穩穩向前,不會人仰車翻。

還記得原則八嗎?提供剛好足以讓孩子成功的支援。如果孩子並不需要不斷地提示,就別這麼做。但也不要原本甚麼忙都肯幫,卻突然只袖手旁觀!

每當決定如何與孩子面對棘手的工作,或是想要鍛鍊孩子的某項能力時,上述10項原則應該都十分值得參考。事實上,父母可能還會發現運用第三部分的策略方法時,如果覺得自己遇到瓶頸或感受到挫折,重新回顧這些原則也會非常有幫助。加諸於我們和孩子身上的責任和要求,往往隨著生命的增長而日趨複雜,有時候我們難免忘記:謹守基本原則是多麼地重要!

養成執行能力的三道門: 前因、行為、後果

父母可以在檢視任一項你想要改變的行為,以及讓孩子習得和運用執行能力時,把這些原則套用上去;行為管理專家常稱此為「ABC模型」。A是前因(antecedent),B是行為(behavior),C是後果(consequences)。

這套概念的由來,是基於行為的改造有三次機會:在行為發生前做改變(改變外在因素或環境)、直接針對行為本身做改變(經由教導)、施加後果(激勵或懲罰)以求得改變。

我們將在第六章談一談調整環境以減少執行能力問題,討論內容是以行為的前因為主,看看是哪些外在狀況讓執行能力變得更好或更糟。第七章,我們將把焦點轉向行為本身,看看如何直接教導兒童執行能力。最後在第八章,我們會探討運用動機誘因來鼓勵孩子使用執行能力。等你讀過這些章節以後,你就會知道該如何設計自己的引導策略,改善孩子的執行能力運作。

——摘自:《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野人出版社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