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聽說過中國的萬里長城,但大多數人僅僅將它視為單純的歷史遺蹟,是源於古老帝王狂熱幻想的壯麗廢墟。就像中國的其它事物一樣,人們普遍認為長城已經自然地走向了衰敗的命途,並且其數百年來的實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錯覺。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長城是中國少有的被妥善保存下來的建築之一。它在數個世紀的交替中被一次又一次地修繕和重建,並且它作為防禦工事和邊界的極大重要性,直到近些年仍舊有所體現;當然,這是中國人自己的選擇。事實上,長城本身最極致、最持久地反映了中國百姓對圍牆式建築物根深蒂固的信賴。

一道道城牆,一重重城牆,可以說構成了每一座中國城池的骨骼或框架。它們環繞著城市,把城市劃分成單元和院落,比其它任何構築物都更能反映中國聚落的基本特徵。在中國北方,沒有城牆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牆是城市的基本條件,這也是中國人用城牆的「城」來指代城市的原因:因為沒有城牆就沒有城市,這就好比沒有屋頂的房子是無法想像的一樣。一個定居點不論規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沒有正式確定且閉合的城牆,它就不能算作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城市。因此,以上海(「老城廂」以外的區域)這個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商業中心為例,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就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而僅僅是一個從漁村發展而來的居民區或大的貿易中心而已。同理,其它幾個沒有城牆環繞的現代商業中心也是如此,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裏,它們都不是「城」或者城市,不論民國官方如何定義。

城牆,確實是中國城市中最基本、最令人印象深刻且最耐久的部份;不僅省城和「府城」,每一個居民區,甚至每一個鄉鎮和村落,都築有牆垣。我幾乎從未見過哪座中國北方的村莊沒有圍牆,無論它有怎樣的規模、建於甚麼年代,哪怕只有土牆,或者類似的圍繞屋舍和馬廄的東西。無論一個地方多麼貧窮或不顯眼,有著多麼簡陋的土房、多麼殘破荒廢的寺廟、多麼骯髒泥濘的道路,牆垣都依然在那裏,並且就像遵循著某條規則一樣,比當地其它任何建築都保存得完整。我曾走訪中國西北那些完全被戰火和饑荒吞噬的城市,那裏樓倒屋塌,空無一人,卻依舊保留著帶有雉堞的城牆、城門和箭樓,它們比其它建築更經得起戰火和兵匪的摧殘。這些遺蹟承載著逝去的榮光,在徹底的荒蕪和孤寂中顯得分外觸目。

裸露的磚牆連同城台、城樓一道,聳立在護城河邊或空闊的平地上,從上方遠眺的視線不受到樹木和高大建築的阻擋,比起其它房屋或寺廟,它們更能反映這些城市在歷史上的繁榮與顯要。雖然這些城牆並不那麼古老(事實上,中國北方城市現存的城牆很少有建於明代以前的),不過那些多少有些殘破的城磚和墩台使它們看起來歷盡滄桑。遵循某種規律,修繕和重建的規矩並不改變它們的形態和尺度。

在磚牆出現以前,中國北方的很多城鎮是由土牆包圍,在一些小城鎮,這些土牆的蹤跡至今依稀可見;城鎮在形成以前往往是村莊或營寨,有臨時的籬笆或土牆圍起來的土房和草屋。(限於篇幅,文有節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