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2路公車因何失控墜江?舉國關注的事件真相已水落石出。

11月2日,重慶警方公佈了調查結果,指劉姓女乘客因未能及時下站而與公車司機激烈爭執並互毆,導致了這場慘劇的發生。

我注意到許多網友都提及,這宗慘劇遠非偶然,也不是例外,類似的事件其實近年來早已屢見不鮮。沒錯!別的不說,就在這宗慘劇發生的翌日,也就是10月29日,北京便發生了一宗同類事件。一輛678路公車駛出洋橋西公交站時,有女乘客因坐過站,要求司機停車不果,竟將手提的整箱盒裝牛奶砸向司機手部,結果司機閃躲時巴士偏離了正常行駛方向,雖然及時緊急煞車,但仍與旁邊一輛私家車發生碰撞。女乘客事後被刑事拘留。而在早兩年,還是在重慶萬州,同樣因為坐過站,有乘客也曾對公交司機大打出手,導致客車失控撞倒行道樹。

一件坐過站的小事,居然由爭吵辱罵升級到打人扳方向盤,最終導致死了15條人命,調查結果出來後,許多人都在議論和思考,為甚麼會發生重慶公車墜江事件這樣的慘劇?這樣的慘劇究竟又折射了甚麼?要我說,重慶公車墜江慘劇也好,形形色色的類似事件也好,無一不是當下中國社會公德普遍淪喪的惡果,也無一不是這種淪喪的折射。

中共從起家到當政,一直不遺餘力的破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熱衷於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其結果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全面喪失了道德底線,許多人不僅無絲毫私德可言,也不講起碼的公德。我在網上看到程會庸先生評論重慶公車墜江慘劇的一篇文章,文中說:「我去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從來沒有看到任何國家的民眾像國人同胞這樣,人與人之間缺乏起碼的尊重,更談不上處處以感恩之心相互關愛、相互體諒,許多人極端自私自利,無理取鬧,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與此同時,在衝突現場,極少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去保護弱者,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相反,對於社會不公不義,絕大多數人要麼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要麼充當冷漠的看客,甚至跟著起哄,唯恐天下不亂。」程先生對當下中國社會公德普遍淪喪現狀的描寫我以為分毫不差完全屬實。

就以重慶公車墜江慘劇而論,女乘客劉某僅僅因為公車因故改道,就對公車司機無理謾罵,在坐過站之後,居然強令司機中途停車,得不到滿足後,竟然置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於不顧,對司機進行惡毒謾罵和毆打。而司機冉某則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置全車人生命安全於不顧,不斷與潑婦劉某拉扯、對打,最後竟然在長江大橋上向左猛打一圈方向盤,以每小時51公里的時速直接把車開進了江裏,而且中間沒有採取任何制動措施。至於全車其他十幾位乘客,在劉某與冉某長達5分鐘的爭執和互毆的整個過程中,沒見一個人出來勸架,全都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作壁上觀。可見,整車人,無論是乘客還是司機,是衝突雙方還是旁觀者,可以說沒有一個人的公德合格。

試想,如果乘客劉某坐過站能好好說,得理也讓人,吃虧不怨人,如果司機冉某遭劉某指責後能先道歉,再對事情的原由好好予以解釋,在劉某失禮的情況下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以一車乘客生命為重,如果其他乘客在劉某與冉某爭執和互毆的過程中,能及時出面好言相勸,對車鬧予以阻止,換句話說,如果整車人或者哪怕只是其中一部份人,能有一點點最起碼的社會公德,慘劇還會發生嗎?

換一個角度看,在中共的暴政下,中國人尤其是底層民眾長期生活在一個沒有愛,沒有笑容的環境中,生存空間極其逼仄,對生活資源的爭奪又極其殘酷,造成人與人之間缺乏起碼的尊重、理解和耐心,很多人不但因此變的異常冷漠,而且內心積攢了太多的壓力、憤怒和不甘,往往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會爆發出來,掐得互不相讓,甚至你死我活。毫不誇張的說,在當下中國,這種戾氣和冷漠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瀰漫於整個社會而且還在不斷擴散的普遍現象。重慶公車墜江慘劇也是這一點的一個例證。試想,如果不是因為心裏的戾氣和冷漠,如果全車人都能有一個平和友愛的心態,乘客劉某何至於因為錯過了一站就跟司機冉某掐得不可開交?冉某又何至於因為劉某失禮而對她不依不饒?其他的乘客又何至於對劉某與冉某的爭執與互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是這樣的話,車上的15個人還會在眨眼之間就全都送了命嗎?

不記得是誰說過社會公德的普遍淪喪與戾氣和冷漠的無處不在是一個社會跨入末世的一大標誌。就此而論,重慶公車墜江慘劇實可謂當今末世中國的一幅生動寫照!中共的宣傳工具動不動就吹噓,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進入了又一個盛世。可一個社會公德普遍淪喪,到處充滿了暴戾之氣和冷漠的社會怎麼可能是盛世?

毫不誇張的說,今天的中國就像是已經墜江的重慶22路公車一樣,車上坐滿了公德淪喪,充滿戾氣和彼此冷漠的人,動輒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一點蠅頭小利爭來鬥去彼此互掐,如果不能及早結束中共的暴政,復興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實現全民族的道德重生,試想等待他們的又將是甚麼?◇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