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阿里山以絢爛的櫻花季聞名,但其實阿里山四季皆有其迷人風情。秋冬出遊阿里山,白天可以賞日出、雲海、楓情、野鳥,夜晚還能置身於帶有神秘色彩的靜謐山林中,一起抬頭仰望星空,觀賞美麗的星辰。

台灣嘉義林區管理處與嘉義市天文協會合作,冬季阿里山天文活動將於11月17~18日、12月1~2日及12月8~9日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舉辦3梯次「冬季鑽石季」天文生態體驗營,除了觀賞夜空耀眼的星辰,還能一飽阿里山楓紅。

日出賞楓秘境:小笠原山

小笠原山台灣紅榨槭。
小笠原山台灣紅榨槭。

慈雲寺楓紅。
慈雲寺楓紅。

嘉義林管處表示,目前園區楓紅僅零星分佈,追楓仍需耐心等待。冬季的阿里山因為晝夜氣溫變化的關係,台灣紅榨槭、玉山假沙梨等植物的葉子,開始轉變為紅色,襯托雪白雲海,楓葉點綴翠綠山林,與其它季節相比更有不同風情。

日出的時候,在小笠原觀日平台上,會發現日出的地方已經轉移到玉山主峰的南邊,將在12月冬至時,看到一年當中從最南端出現的日出,之後日出的地方將再度往北方移動,又開始嶄新一年的循環。想在年末前來場旅行,就更不能錯過此地美景。

世界僅有的五奇八景

遠眺塔山及眠月線。
遠眺塔山及眠月線。

阿里山2,200公尺的高度,遊客隨著高度的爬升會感受到世界僅有的獨特性,就是阿里山的生物多樣性。這裏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隨海拔高度而變換,山上處處飄散有益身心的芬多精、雲霧中成長的千年檜木、養生的森林步道,遠處彷彿鄒族族人的《高山青》美聲在山谷中廻盪,洗盡凡塵疲憊的身心。

對高岳日出。
對高岳日出。

阿里山的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鐵路、巨木合稱「阿里山五奇」;「阿里山新八景」:塔山奇岩、28號巨木、小笠原山、水山巨木、香林拱橋、慈雲觀景、神怡流瀑、阿里山神木遺跡等,都非常值得一遊。

園區內還有香林神木、象鼻木、三代木、千歲檜、永結同心、金豬報喜、三兄弟、四姊妹等,雄偉特異的紅檜巨木景觀;姊妹潭、沼平公園(櫻之道、詩詞步道)、阿里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小笠原觀景平台、樹靈塔、集材柱等遊憩景點,供遊客駐足觀賞;受鎮宮、慈雲寺、土地公廟等,為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另有巨木群棧道、塔山森林步道、 健康步道、祝山觀日步道、水山步道等,為登山健行、享受森林浴的最佳場所。

寒冬觀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

祝山觀景台。
祝山觀景台。

黑長尾雉。
黑長尾雉。

小剪尾。
小剪尾。

來到海拔2,200公尺的阿里山上,暫時放下日常工作,遠離凡塵俗事,配合嘉義林管處的專家指導觀星,暢談天文,體驗阿里山的美,感受當地人文風情。

「三星高照如寒冬,昴星成團亮晶晶」。在阿里山冬天的夜晚,雖然寒冷,卻也是一年四季最適合觀星的季節。除了冬天氣候較穩定,空氣透明度增加,星星顯得格外晶瑩剔透以外,冬季也是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節。其中包含了「天狼星」、「獵戶座(參宿四、七)」,再加上另外4個星座的一等星「畢宿五」、「五車二」、「北河三」及「南河三」,連接起來就形成天空中最大的六邊形。儼然鑽石閃耀,相當豔麗,美不勝收。

【觀星體驗】

觀星建議於夜間至祝山或小笠原山,無光害若無雲層遮蔽可以飽覽滿天星斗。因園區夜間較為昏暗,較不建議步行上小笠原山,可多利用電動遊園車祝山線(來回車票300元)。可事先預約於晚上7時於旅客服務中心或沼平站搭車,並在祝山站下車。再步行約10分鐘至小笠原山觀景平台觀星,9時於祝山站搭乘回程車輛。(詳情參見:http://www.jc-evbus.com.tw/jiacheng/service.aspx)

報名須知:

林管處表示本活動於10月17日開始報名,每梯次限額25人。活動簡章及報名網址如下:https://goo.gl/8iVNmb

為了飽覽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自然景觀,活動期間將步行10公里以上,並採團體通鋪住宿,建議國小5年級以上學生或成人參加,活動費用每人計新台幣1,800元(約港幣452元),其它注意事項,請在報名前詳閱活動簡章。

諮詢電話:嘉義市天文協會薛淑惠小姐0912340400或(05)2787006*148育樂課江小姐。(台灣電話國際碼:+886)

【INFO旅遊資訊】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1.自行開車

國道1號、下嘉義交流道→嘉159縣道→接台18線→經觸口、獺頭、石卓→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2.公車

於嘉義火車站或嘉義高鐵站,搭乘嘉義縣公車或台灣好行公車,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3.森林鐵路

因林鐵本線目前僅行駛至十字路,須從嘉義火車站搭乘森林鐵路至奮起湖,再轉公車至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