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過後,滿目瘡痍,天天看著黃綠交替,成長轉變的樹木,很多都不敵無情強風,扭捏扯開、連根拔起,斷裂撕碎散滿一地。看著每天熟識的景物破敗凋零,心情的確有點失落。究竟需要多少時日,再有一樹濃蔭,一氣清新,一眼清綠,一片歡心?自己很喜歡觀察市內的綠化進程,但今次的颱風,完全摧毀原有的綠化景像,支離破碎的大樹,處處都是電鋸的切口,露出新白的枝幹木輪,不知要多少年月,新葉嫩芽才可覆蓋傷口,回復過往風彩。受傷的樹木,受創的市容,交替前後的凋零,小城市如何重新開始,回復往昔?

有位朋友說:「人每天都是由零開始。」細想這句說話,有它一定的哲理。無論昨天如何,清早起來,所做的一切都是由無到有,但關鍵是這個由零的開始,要創造甚麼或者應該要努力甚麼?人每天都可以虛度光陰,也可以為自己成就有意義的人生,但你我為生活忙碌,淹沒在常規公事,應付柴米油鹽,支付高昂住屋,還可思考人生嗎?風雨在任何的社會,都會持續出現,是無所作為沉默靜待風雨過去,還是由零開始想辦法改善改變?人既要修身,亦要助人,即使身居惡淵也要盡力為善,才可渡人渡己。

風暴過後,不少折斷樹木橫阻路中,很多外籍人士都主動幫忙,合力將樹枝樹木拖離公路。我有位朋友甚至由他居住的小社區,在車上帶著電鋸,沿途把小路樹枝努力清空。可惜他說:「有點小錢的本地人,甚少放下身段下車幫忙,大部份都是等你拉開樹枝駕車而過,當中並無表情,也無說話,反而外籍人士多下車相助,身體力行,有笑容,有多謝,更會有take care 。」大概在外國生活,很多事情都必需自己動手,鄰舍互助的意識較強。而我們的香港,公民意識早被時代巨風掃蕩無存,雖然早已改變,但可否再變?

另外兩位朋友不約而同問大廈玻璃破裂,大家有何看法。他們都覺得某個time frame 前後落成的樓宇,在質素上可能都有分別。大家都遇到相同的遭遇,為何某些捱得過,有些卻使你難過?建築一向講求數據及質素,檢測和報告,參數達標,邏輯上便可抵禦特定的情況。但為何實際面對,卻有如此分別?有位朋友說:「這就是建築奇蹟和災後遺蹟的不同。豆腐渣化的世界,講甚麼蹟?大家只關心如何發跡!」

以前一樹濃蔭,一氣清新。變後,破敗遺憾,有待革新。也許終有一天,良心工程、良心建築以至良心……會遍地開花,再綠香江。如果一切都紮實堅固又可靠信服,那面「米」字形貼在窗口,一撕便破的膠紙圖案,還可以再被商人發災難財,有公眾市場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