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7月26日在台灣行政院科技會報會議中提醒,政府在發展科技的同時,應關注社會與經濟問題。因在進入人工智慧(AI)時代之後,民眾找工作變得不容易,也可能產生低薪問題,而5~10%掌握AI技術的人可領高薪。他建議政府應委派智囊研究,賴揆也裁示國發會成立專案計劃並與智囊合作,或委託專家學者研擬因應對策。

其實,關於科技發展取代人工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出現就受到關切,這就是機器是否會替代人力。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量提升、產品多樣化和品質的增進,機器和科技的進步不但未替代人力,反而擴增了就業機會和勞動報酬的提升,並使人力資本增加。

不過,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雖造就人類社會的繁榮,也讓人類跳脫「貧窮的陷阱」,但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擴大,卻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可乘之機,這是另一種更大的人類社會課題。到21世紀「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出現,凸顯出貧富不均現象到了畸形極致地步,而「1%富人VS. 99%窮人」更被作為訴求標語,其中涵括的普遍低薪和工作機會缺乏也受到嚴重關切。這些現象的形成與極化,高科技的日新月異和AI時代快速到來,很可能是最關鍵因素。

2011年10月中,當「佔領華爾街」運動風起雲湧且蔓延到台灣時,曾經引發繽紛輿論。筆者也曾以〈科技VS.幸福〉為題撰文探討過,近7年之後重讀,發現不只不過時,還非常的合用呢!我是這樣寫的:

……「佔領華爾街」的共通訴求是抗議貧富不均,就業困難,年輕人對未來沒有希望。「我們是社會上99%的大眾,而我們無法繼續容忍金字塔頂端1%富人的貪婪與腐敗。」這是美國青年的口號,台灣呢?台灣的青年學子吶喊說,「這個地方的青年,大學畢業起薪逐年降低;這個地方的青年,普遍比13年前的青年貧窮,一畢業就背負助學貸款,對買房子這件事當作是天方夜譚。 」

20年前的大學畢業生,是他們人生顛峰的開端,每個人的夢想都是成家立業或是賺錢買樓;20年後的同齡人,對畢業卻是如此恐懼,因為面對的是畢業即失業、樓價高的嚇人,導致他們只求找份穩定的工作,薪水高低不重要,只求自己溫飽;他們的將來只剩下還不完的助學貸款、待繳的房租,甚至不敢成家立業。

喚起注意尋求改變

在找不出具體的解決方式下,才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引起佔有社會上強而有力發聲位置的人士,與他們這些長期被漠視、被瞧不起的青年進行溝通理解。他們自認無法提出具有專業義理的見解,他們只是希望用行動引發關注,去觀察這個世界是否還有改造的可能。

他們喊出「無論你在社會哪個角落,不分人種、不分性別、不分年齡,我們都是那99%。」他們覺得,這是一場顛覆傳統的社會運動浪潮,跨越地理疆域,憑著共同信念,利用Facebook、Plurk或Twitter,發表自己的理念。他們認為這不是99%與1%的衝突,而是所有99%共同展現的力量,一股還渴望夢想的力量!

對於這樣的呼喊,多年來其實已司空見慣,由「M型社會」、「中產階級流向低層」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詞可見一斑。究竟貧富為何如此懸殊、而且每況愈下,多年來意見頗多。其中,全球化、高科技日新月異也被列為主因,其伴隨著股市炒作、「委外」(out-sourcing)盛行、勞動派遣普及,有必要談一談,而關鍵則在「科技」。一來階層間生產力差異擴大,高科技族群集中且範圍縮小;二來高科技和股市炒作關係密切,獲大利者屬於少數高層;三來國際分工愈見普及,製造分散於落後地區。這些籠籠總總,到頭來利益集中於少數高層,喬布斯的蘋果經濟是個典例。

蘋果經濟的迷思

美國的林登等3位學者2011年6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蘋果的iPod創新與就業關係的論文,指出2006年iPod在美國創造了13,920個就業機會,在海外則是27,250個。海外的部份近一半是在中國,有12,270個。乍看之下,蘋果造福了這些落後國家。

不過,再看論文的進一步分析後發現,這些就業人口所領的薪資中,美國員工領走7.5億美元,海外員工則只領不到3.2億美元。也就是說,在中國,菲律賓,台灣的工人領的工資還不到美國員工的1/4。更讓人吃驚的是,美國全部因iPod而得到工作的員工中,超過一半(7,789人)的薪資總和只有2.2億美元,最大的贏家是6,101名專業員工,他們得到5.25億美元。就是說,這最少數的人得到了比海外員工8倍或更多的薪資。

這個研究還沒說到的是,iPod如今只是蘋果的低價產品,現在最夯的iPhone及iPad,鴻海每做一台可能還得不到10美元,蘋果則得到幾十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工人所得的比率極為懸殊,而且訂單不穩定,彼此間競爭性頗高。

這個研究顯示,蘋果經濟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代表,不只是壓搾弱國的勞工,也一併壓逼美國弱勢工人的生存機會。而發起「佔領華爾街」的那一群自稱被掠奪的美國人,只是這種掠奪式經濟的少數受害者而已,示威者製作了一個金字塔的看板,說,在金字塔尖端的1%的人,拿走了80%的財富,的確如此。不過,有人問:「這群人值得同情嗎?」其中有不少人,是用拿在手裏的、可以滑來滑去的機器,呼朋引伴前去抗議,可是,他們的困境有一部份正是自己造成的,因為他們是蘋果的愛用者,沒有他們的購買,蘋果有機會推陳出新產品嗎?

也有人不平的說這群美國人雖是受害者,他們有機會佔領華爾街,但中國勞工及台灣的爆肝族則沒有。問題是:如果你認為這種贏者全拿的蘋果現象是應該的,那就實在沒啥可說的,畢竟這種「本應如此」的心態就是經濟全球化,以及蘋果強大到不可搖撼的基礎,而蘋果也就是高科技產品的代表啊!

我們知道,由於各種原因已經使得各地的天氣產生極端化,而蘋果經濟所帶出的經濟風暴也不遑多讓,巨大獲利的永遠是少數。舉例說,2010年全球經濟還在疲弱不堪、歐債危機方興未艾之際,蘋果的獲利成長了95%。此外,生產蘋果產品對環境的污染此刻正成為敏感熱門話題。

公平看待各種產業

必須再提醒注意的是,高科技產業往往是各國政府鼓勵的對象,免稅、補貼是常用的政策,為的是GDP的擴大,終極目標是增進全民福祉。不過,事實的演變卻似乎背道而馳,高科技的創新發展,儘管GDP和經濟增長率數字漂亮,卻無法均霑雨露,反而是肥了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卻相對窮苦,「全民福祉」提升也奢談啦!

說到底,高科技產品的創新發展,竟然是高失業、低勞動報酬、貧富懸殊擴大的幫兇、甚至是元兇,而且對環境污染還推波助流,加上科技產品提供詐騙的方便,或者也可能腐蝕人心,已有弊大於利的趨勢。除了政府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宜審慎檢討外,科技產品的愛用者不是也有脫不了的責任,也需細細思量嗎?

7年前的看法在當今AI高科技發達的時代一點都不過時,所提出的對策現今更為適用,但政府不只沒能公平看待各種產業,還傾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社會問題恐怕更加深呀!政府部門和智囊的研究,真敢面對問題講真話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