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猶太人的財富,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說法:世界的錢在美國人的口袋裏,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裏。猶太人最讓世界折服的是他們驚人的富有和奇異的賺錢能力。他們雖然是世界上的少數人,但卻掌握了世界上龐大的資產;他們遭受了千年的凌辱,備受打擊,四處流浪卻驚人的富有。這要歸功於他們猶太式的教育。 以色列14歲男孩以華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的見聞,講座的噱頭是可以免費品嚐美味的中國春卷,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阿高洛(Agorot,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Sheqel,1謝克爾=0.27美金,更小的貨幣是阿高洛,1謝克爾=100阿高洛。),每個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阿高洛(約合5.4美金),在上繳學校500阿高洛(約合1.4美金)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阿高洛(約合4美金)。

學賺錢 從小時候開始

以華的媽媽是一位中國籍猶太後裔,名叫沙拉‧伊麥斯,1950年出生在中國上海,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中國人。她現在是以色列一家鑽石公司駐中國的首席代表。她有3個孩子,兩個兒子都在30歲以前擁有了億萬資產。沙拉1991年回到以色列,她在自己的網誌分享了她從上海回到以色列後教育孩子方法的轉變。從典型中國媽媽——再苦也不可以苦孩子,轉變成猶太媽媽——孩子要自己想辦法賺錢養活自己。

她剛到以色列時,3個孩子分別13、12、10歲。她以路邊賣自己做的春卷為生。每天孩子們放學後,她要做飯給他們吃。一天鄰居太太斥責大兒子是廢物,「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裏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因為在猶太人的字典裏,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

以色列學校的教育也是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賺錢,從小就要懂得自食其力。3個孩子決定帶著媽媽做的春卷到學校售賣,他們各出奇招,用自己的方法賺了第一筆錢。除了開講座賺錢的老大,老二選擇用批發的手段,將春卷以40阿高洛一個批發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阿高洛(約0.5美金)的利潤,但餐廳同意每天買100個春卷。老三是女孩,比較保守,以每個50阿高洛的價錢零售賺到了400阿高洛(約1美金)。

14歲猶太男孩以華在學校辦講座,由他主講中國的見聞,賣門票賺錢,噱頭是可以免費品嚐美味的中國春卷。(fotolia)
14歲猶太男孩以華在學校辦講座,由他主講中國的見聞,賣門票賺錢,噱頭是可以免費品嚐美味的中國春卷。(fotolia)

學習是為了生存

在猶太人的法則裏,生存能力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賺錢能力是生存能力之一,而學習是為生存服務的。

沙拉開始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孩子的能力被逼出來後,便從中獲得了成就感。他們因此變得更主動、更努力、也更自信。

猶太人從小教育小孩子賺錢,並不是讓小孩「打工」那麼簡單。他們培養孩子獨立、責任、進取、還有掙更多錢的能力……

另一個生活在美國的猶太孩子Matthew,12歲去高爾夫球場撿球做球童。他觀察到:水塘裏有很多高爾夫球,因為球掉進水塘沒有人會去撿。於是他脫了鞋在水塘裏「趟球」,找到的球拿回去洗乾淨,再拿去賣。一般一次能撿到幾百個球。因為是舊球沒人要買,他就將這些球分品牌包裝,Pinnacles的、DDHs的,每12個一打包裝好。這些好的牌子一包賣24美金。其它雜牌的,或者有點舊的,就50個一包,一包賣25美金。人們很願意買這種便宜的球練習用。

猶太家庭的小孩子,想辦法賺錢是個常態。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掙錢方法,每個猶太小孩都會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

「你既然可以給孩子買玩具玩,為甚麼不讓他們學習怎麼樣做生意?同樣可以樂在其中。」這就是猶太人的邏輯。

猶太孩子Matthew,12歲時做高爾夫球場球童,撿拾水塘裏的高爾夫球,洗淨後重新包裝拿去賣賺錢。(fotolia)
猶太孩子Matthew,12歲時做高爾夫球場球童,撿拾水塘裏的高爾夫球,洗淨後重新包裝拿去賣賺錢。(fotolia)

用父母的錢是羞恥

很多中國父母攢錢為孩子,甚至出錢幫結了婚的孩子買房子。這在猶太人的眼裏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他們認為授之以漁是家長的責任,而不是授之以魚。

Matthew在紐約上大學的時候,他媽媽在紐約市中心投資買了一套公寓,當時他就問他媽,能不能讓他住進去。媽媽說,租出去的市場價格多少,他住可以,但房租一分錢也不能少。事後,他為自己想白住的念頭感到非常慚愧。

談生意誠信最重要

沙拉跟孩子們說,不論誰給家裏帶來經濟效益,都有10%的提成。因此孩子們都想各種辦法尋找「商機」。一次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便告訴媽媽像他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沙拉真的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約合1,620美元)的安家費,這對一家人來說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

然後,老大說因為他提供了信息,應該得到10%的酬金。沙拉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把600謝克爾(162美元)這一大筆錢給了兒子。兒子拿到錢後,給沙拉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重視智慧與責任

有媒體報道,Kory是一位從美國移民回以色列的猶太人,他說,猶太人並沒有明確地按年齡段劃分為小孩子專門開設的理財課程,但是在猶太家庭教育中關於錢的教育有幾大基本原則:

首先,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物權概念: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同時要尊重別人的財產,損害要賠償,侵佔要付出代價。

第二,對於錢或者個人財產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講究節儉,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就可以,不炫富,不追求豪華房車和名牌衣服。

第三,知道錢怎麼來的。Kory的兒子Oran在6歲的時候,想要一套價格不菲的遊戲點卡。Oran把零用錢攢起來,卻還差那麼一小點兒。但是Kory並沒有為他貼上這部份錢。而是讓兒子去對面那家雜貨店幫工,以賺取缺少的那筆錢。結果Kory偷偷把工錢給了雜貨店老闆,讓他幫著完成這段一個小時的短工教育。

第四,要知道錢財是有限的,智慧是伴隨終身的。Kory父親曾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甚麼逃走?」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他也相信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

猶太人的理財教育最為核心的理念是責任。讓孩子知道錢怎麼來的,也就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節儉。不光要節儉,還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為個人,也是為社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