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哲理,導源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性稟賦於天;人心效法天心,所以人心所向,天意可知。也因此認為亙古的宇宙運轉中,恆常的自然定律裏,孕育出一股浩然的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在無聲無形中,在久遠的文化演繹裏,造就了不少不朽的靈魂和可歌可泣的事跡。也是這股正氣,建立了家國的秩序,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鞏固了道義的根基。在由上而下貫穿下來的同時,也在人世間展現了情致紛披的多重像貌……

如此一脈相承的結果,古時的文臣武將,講究寧死不屈、忠君不二;仁人志士,講究臨難不苟、視死如歸。流傳散佈於民間百姓,那就是高道德操守、為人的基本準則,更是一種人生態度。那文人更講求涵養、志節、風骨。文如其人—外在的表現就是內涵的凸顯。以南宋的陸游為例,他始終堅持抗金主張,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和打擊,加上朝廷的貪圖安逸與積弱不振,使他的雄心壯志無法達成,因此他的詩詞裏,同樣貫穿著他的愛國情操與謀國之忠,和不願同流合污的孤高志節: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是官府內的梅,也非名園中的花,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個兒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日落黃昏,暮色朦朧,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無人過問,它是無主的梅啊!偏偏在這時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它獨自承受著這淒涼悲愁的景況,仍無悔地在冷峻的困境裏綻放如昔。

春天,百花怒放,爭奇鬥豔,而梅花凌寒先發,只是一腔迎春、報春的赤忱,根本無意獨佔春光與它們爭寵,去博得人們的青睞!「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不堪風驟雨狂的摧殘,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可它那別有韻味兒的香氣,卻依然如故,一絲一毫也沒減損、也沒改變啊!末兩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淒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的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覺得這「香」,可以理解是一種擇善的固執;一項堅持的操守;一身高潔的風骨;一點護持的理念。或者一股昂揚的正氣;一腔不滅的勇氣;一顆高貴的靈魂;一種愛國的忠貞。抑或一道腦中閃現的靈光;一項義無反顧的捍衛和一種心底深切的認知……等等精神層面的內在表徵。不管外在因素如何具有威脅性與迫害性,那一點內在的靈明——「香」,絕不受到干擾,絕不減低一絲光芒,也或許更加熾烈與旺盛,越挫越勇,反而激起更強烈的護衛與保有意識。因為那代表著:人間的正義公理、精神素養、道德良心;每個人先天的善念、良知和光明磊落的胸襟;聖哲的傲骨、勁節與問心無愧的充盈。以及充塞於天地,直沖斗牛之間的那股浩然正氣!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下,不減其光彩、不損其價值!而這一切在利益掛帥的今天卻沒法兒尋得了!那真是「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宋 文天祥‧正氣歌)只能在懷舊的幻夢中,在發黃的古籍裏去品味往聖先賢濃馥的馨香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