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失去摯愛親人可能使人更容易受到疾病感染,特別是老年人。在失去愛人當天心臟病發的風險增加21倍﹔在其後1個星期內的心臟病發風險增加6倍。喪偶後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提高可長達1個月。

伯明翰大學行為醫學教授安娜‧菲利普斯(Anna Phillips)說:「如果一對老年夫婦中一人去世了,另一位也會不久於世。我們希望了解這種情況背後的科學依據,來研究這種喪偶之痛如何進入身體,最終加速死亡。」

老年喪偶易感染

菲利普斯和同事們對兩小組喪偶者進行研究,一個小組平均年齡為32歲,另一組為72歲,還有類似年齡,但最近沒有喪偶經歷的兩個小組。他們發現,與同齡的無喪偶經歷組相比,年長的喪偶小組的嗜中性粒細胞——對抗感染的白血球細胞功能減低。

儘管年輕喪偶組也同樣受到悲傷心理的影響,但我們沒有發現他們像老年組那樣出現生理變化。研究者將這種差異歸結於與年齡相關的激素波動。應激激素皮質醇會「削弱免疫系統」,它對人體的影響受一種名為脫氫表雄酮(DHEA)的激素所控制,DHEA支持了嗜中性粒細胞的有效性。但在30歲以後,人體中的DHEA含量開始降低,使免疫系統在面臨壓力時更容易受到皮質醇的影響。

對死亡等事件的長期情緒反應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但研究人員也認為激素療法能扭轉悲傷情緒的負面作用,荷爾蒙補充劑或類似產品能幫助壓力上升的人群。

悲傷感到「心」痛

「悲傷」一詞在古老的英語中名為「heartsarnes」,即心臟疼痛,「心疼」來自於「heortece」,原本用來指心臟病。而「受傷」(hurt )和「疼痛」( pain)同樣適用於身體和心靈兩方面的痛苦。事實上,醫學常識表明,我們的身體已經了解這些詞的含義:悲傷可以使人患病。

所以「心碎綜合症」(broken heart syndrome)是真實的。極端的情緒壓力會導致心室膨脹,引發類似心臟病的症狀。但與心臟病不同的是,這種情況通常是可逆的,很少致命,幾天就可恢復。換句話說,人們很難真的因為「心碎」而死。◇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