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自由撰稿人雷普拉(Kenneth Rapoza)周二撰文批評說,美國媒體在中美貿易戰爆發前的最後階段過火,貌似希望雙方鬥得越激烈越好。

在這幾個月來的中美貿易戰的消息中,西方主流媒體似乎偏向於唱衰美國、唱贏中共。他寫道:「幾乎是另一個千禧蟲場景。」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商務主席萊因施(William Reinsch)也撰文說,中美第一輪340億美元的互徵關稅不太可能產生重大的宏觀經濟影響,但「媒體繼續尋求貿易政策的『痛苦故事』——公司關閉、工人失業、農民破產」。

他表示,媒體總是報道這些軼事,是因為「一個『好』故事往往會改變公眾輿論」。

《紐約時報》2013年曾在科學專欄上發表文章,指「壞新聞才有銷路。只要有流血,就能上頭條。好消息,不算新聞」。這成為晚間廣播和早間報紙的經典法則,同時經過數據(包括評級和銷量)證實以及符合新聞製作人和編輯的直覺認同。

通過報道痛苦故事,不僅吸引閱讀量,同時彰顯媒體的「道德」標桿,可謂一舉兩得;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媒體喜歡誇大中國的貿易戰風險,亦同時唱衰美國特朗普(川普)政府的立場。

不過,越來越多的行業跡象表明,媒體對貿易戰的「倒川(普)」報道已經過頭。

美國商業農業領域對貿易戰的反應

那麼美國社會對貿易戰的真實民意是甚麼,以及關稅政策正導向何處?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周一(7月9日)表示,世界核心經濟體的全球增長、財政和貨幣政策正在給貿易戰滅火,投資者並不認為這場貿易戰會持久,一些有長期考量的公司正採取觀望態度。

美國一些中西部農民的確很緊張出口受阻,但對特朗普的支持率並未受顯著影響。北達科他州的大豆農民皮德森(Monte Peterson)說,他希望的最好結局就是雙方都同意撤銷關稅,「然後我們突然變成了一個更大的供應商,可以出口更多」。皮德森說自己支持特朗普。

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的分析師鮑澤(John Baize)表示:「我從政治角度清楚為何中國(共)選擇對大豆加徵關稅,但他們採取了愚蠢行動,他們將為巴西的大豆支付更高的費用。」

中西部是共和黨的傳統票倉,中共的報復性關稅有鎖定這些州的農產品出口,其中大豆是非常受關注的一類。

中國因發展需要更多大豆,換個地方進口也只是世界貿易流量的轉變。對其它燃料也是如此,比如:尼日利亞改為多向中國出售產品,就必須減少對歐洲的出口;那美國可以填補空缺,並轉向對歐洲出售。

鮑澤表示,中共此舉是否會在中期起到傷害共和黨的效果不得而知,但他相信,在11月選舉前,很有可能所有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

11月中期選舉政治格局尚難定論

外界認為,對貿易問題,共和黨偏向於自由貿易觀點,民主黨偏向於保護貿易主張。但對中美貿易戰,現在兩黨都近乎持相同的支持意見。

研究公司Panjiva周一表示,如將貿易赤字水平設為基準來看,特朗普將贏得這次的貿易戰。到5月31日,過去12個月美國貿易逆差已下降6%至431億美元。

Panjiva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部分析師羅傑斯(Chris Rogers)表示:「因政府關注(整體)貿易逆差,這可視為是特朗普總統政策的一個顯著成功。」

在這種背景下,民主黨的立場非常微妙。《福布斯》的雷普拉表示,對民主黨而言,把榮譽歸給特朗普會顯得不好看,所以他們近來乾脆對經濟有關事宜都保持沉默;但只要特朗普不再抨擊中國(共),他們就會突然來襲。

雷普拉認為,現在說民主黨的做法是否能助其中期選舉贏得選票,還為時過早,因為即便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加徵關稅,也不太可能將中西部從紅州轉變為藍州,而且還有太多的問題懸而未決,包括經濟和移民安置都是中西部選民關注的焦點。

徵收關稅對全球商業的「推動」效應

由於美國徵收關稅帶來的「推動」效應,全球供應鏈出現轉移,一些企業開始從中國轉到稅收更低、勞動力充沛的國家或地區,希望獲得更有力的競爭力優勢,甚至還有公司直接從中國遷往美國本土。

歐盟在華商會主席哈伯恩(Mats Harborn)周二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蔓延,在華歐洲公司正在改變全球商品鏈,以避開美國提高關稅。

他說,關稅上調正在觸及依賴各國自由貿易流動的公司的「底線」,歐盟公司爭相重新調整產業鏈,避免供應美國市場的商品不會經過中國加工或出口。

他證實,有一家公司已經將商品最終裝配線直接轉移到美國本土新建的工廠。

還有商業人士透露,在近期關稅戰下,外國公司並不急於在中國生產。

創業公司Sourcify的行政總裁雷斯尼克(Nathan Resnick)表示,「我們現在在印度、孟加拉國、越南、菲律賓和墨西哥生產運營。跟中國相比,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實際上更加實惠;對需要大量裁剪和縫紉勞動力的服裝業來說,大多數公司都在移出中國。」

Sourcify公司是一家搭建美國公司和中國工廠之間的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在聖地亞哥和廣州設有辦事處。今年初,Sourcify通過Y Combinator籌集250萬美元。

「多年來,我一直往返於中美之間,發現中國的生產價格越來越貴。」他說,「關稅再上來,為甚麼不在其它地方生產運營?」雷斯尼克透露,因為擔憂美國關稅,這些美國公司減弱了在中國生產的動機。

綜上所述,西方媒體似乎在對華貿易戰上的報道有點過火。《福布斯》的雷普拉表示,如果《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委員會以及《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報道屬實的話,那麼中美貿易戰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不利;但如果他們報道錯了,或許在事情變糟糕之前會出來一個更好的貿易結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