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的兵書,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蘊含著深邃的戰略思想,曹操曾盛讚《孫子兵法》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孫武所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全書共三卷,有十三篇傳世。

《孫子兵法》蘊大智慧,戰無不勝(圖片來源:網絡)
《孫子兵法》蘊大智慧,戰無不勝(圖片來源:網絡)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兵書,有「用兵之法,全勝為上」這樣的軍事謀略;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樣膾炙人口的名言;還是一部指點做人做事的參考書,有「勝可知而不可為」這樣的做事方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圖:翻攝自網絡)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圖:翻攝自網絡)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

2.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所謂「道」,就是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為君而生、為君而死,不存二心,不害怕任何危險。所謂「天」,即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

所謂「地」,就是地勢,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等。

所謂「將」,就是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

所謂「法」,就是制度,就是指軍隊組織體制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等。以上五個方面,將領不能不充份了解。充份了解這些情況,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失敗。

3.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出處】《孫子兵法.始計篇》

【釋義】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

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4.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出處】《孫子兵法.作戰篇》

【釋義】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巧妙而追求曠日持久的現象。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不曾有過。

孫子認為,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得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也必然導致國家財政困乏。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必然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

5.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6.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用兵的原則是:自己的兵力十倍於敵人,就要包圍他;五倍於敵人,就要主動進攻;如果兵力和敵人相當,那就準備作戰;自己兵力少於敵人,就要想好退路,確保能脫身;如果明顯打不過敵人,一定要避其鋒芒,儘量不要正面對敵。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一直堅守硬拼,就勢必為強大的敵人所俘虜。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圖:翻攝自網絡)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圖:翻攝自網絡)

7.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出處】《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就會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最光輝的軍事思想,同時他提倡的謀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因此人們認為這句話始終貫穿在《孫子兵法》之中。

何謂「知己」,對自身條件的嚴格審查和分析,這樣才能做好客觀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軍事優勢何在,以此進行謀略和戰術安排。

何謂「知彼」,知彼就是對敵方的力量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敵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做到避強擊弱,因敵謀略,採取不同的應戰方案。

所謂「知己知彼」就為了「運籌於帷幄之中」,以「決勝於千里之外」。

8.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出處】《孫子兵法.軍形篇》

【釋義】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戰勝敵人。

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有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9.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出處】《孫子兵法.兵勢篇》

【釋義】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人,其戰術變化,就像天地萬物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之水那樣通流不竭。

10.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出處】《孫子兵法.兵勢篇》

【釋義】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

這是從戰爭心理上去討論戰術,「形」可以通過觀察而得知,使得敵人通過「形」知道我方戰術安排,然後做相應的應戰準備。然而真正的軍情不可外泄,因此孫武提出一個觀點「鬥亂不亂」,即向敵人展示慌亂的陣勢,一方面使敵人不得知我方戰術安排,一方面可以將自己的實力隱藏起來,以造成輕敵的心理,然後伺機出兵。

以靈活的作戰方式應對敵人各種軍情偵查,突破常規執行戰術,以求敵方大意之時,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因此將領要善於利用心理因素干擾敵人的行動。

******

以上為《孫子兵法》20種大智慧 讀懂古人最高謀略的前半部份,後續內容請待下周五續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