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滅亡的真正原因

約瑟夫斯的描述完全應證了耶穌對耶路撒冷的預言。耶穌在西元30年左右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耶路撒冷在40年後被羅馬攻陷,過程一如耶穌所預言:城被圍困、建築被拆毀、因缺糧而吃人肉。

耶路撒冷在古代曾遭受過二次毀滅性的攻擊,第一次在西元前586年對新巴比倫的戰爭、第二次則是在西元70年反抗羅馬帝國的作戰中。二場戰爭相隔656年,卻有許多雷同之處,例如:巴比倫和羅馬都做過二度攻擊、都採取圍困的戰略、都在入城後焚毀聖殿並夷平城市、都俘虜城內居民將之驅趕出此地等等。

以上種種,或許還能歸因於古代戰爭的普遍做法,但二次城破殿毀的日期,都剛好在猶太曆的同一天,如此驚人的巧合,實足令人深思。

第一次的亡國之因,依先知所言,是因為猶太人做了很多壞事,必須被人虐待70年來消除他們的罪。至於第二次亡城,耶穌說:「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Wei du die Zeit nicht erkannt hast, in der du besucht worden bist.)。

西元73年,一位敘利亞學者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提到西元70年羅馬滅猶太的這件事時,寫道:「猶太人在處死自己的賢君之後,被攆出故土、四散流離,是為公正的報應。」

8. 變成羅馬人的城市

猶太戰爭,羅馬圍城,耶路撒冷毀滅。(David Roberts,1850)。(公有領域)
猶太戰爭,羅馬圍城,耶路撒冷毀滅。(David Roberts,1850)。(公有領域)

猶太戰爭,羅馬圍城,耶路撒冷毀滅。(David Roberts,1850)。(公有領域)

羅馬焚城後,耶路撒冷已是荒蕪一片,但這種廢墟般的狀態卻還不是它最悲慘的時刻。羅馬大軍離開後,逃難到外地的猶太人逐漸返回,繼續反抗羅馬,以游擊或暴動的方式,在數十年間不斷襲擊羅馬人。

西元132~135年發生一次規模較大的反抗行動,史稱「第二次猶太羅馬戰爭」,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迅速進行鎮壓。失去城牆保護的耶路撒冷再度被羅馬軍隊佔領。

《流浪的猶太人》古斯塔‧多雷(Gustave Doré),19世紀。(公有領域)
《流浪的猶太人》古斯塔‧多雷(Gustave Doré),19世紀。(公有領域)

哈德良為了懲罰猶太人百年來的反叛,誅殺了將近50萬人、將所有未被處死的猶太人趕出猶太地區、又將猶太地區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並禁止猶太人在此定居。自此以後,猶太人成為沒有根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漂泊,直到二戰後的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才終於結束近2千年的流浪歲月。

耶路撒冷舊城的西牆(中),猶太教最重要的地點,西牆的背後為昔日聖殿的範圍,現已被伊斯蘭的清真寺所取代。背景右側是是阿克薩清真寺,左測是圓頂清真寺。(公有領域)
耶路撒冷舊城的西牆(中),猶太教最重要的地點,西牆的背後為昔日聖殿的範圍,現已被伊斯蘭的清真寺所取代。背景右側是是阿克薩清真寺,左測是圓頂清真寺。(公有領域)

哈德良還特意選在耶路撒冷二度亡城的同一天,將之徹底剷平,只剩下聖殿山圍牆的部份牆基,就是現在著名的西牆(也被稱為「哭牆」)。然後在舊址之上重新規劃、建造一座羅馬城市,命名為Aelia Capitolina(Aelia 是哈德良的中間名字、Capitolina有小丘的意思);聖殿山上則建羅馬式神殿,供奉羅馬主神朱庇特(Jupiter)。

哈德良皇帝所建之城Aelia Capitolina,馬達巴馬賽克,西元6世紀。(公有領域)
哈德良皇帝所建之城Aelia Capitolina,馬達巴馬賽克,西元6世紀。(公有領域)

現存最古老的、有關耶路撒冷的圖像記錄,出現在馬達巴(Madaba,在今日的約旦境內)聖喬治(St. Georg)教堂內,是一幅約在西元6世紀中、以馬賽克方式呈現各個基督教聖地的地圖。耶路撒冷位於地圖的中央,一條兩旁有著列柱的大道貫穿全城,羅馬風格的城市設計清晰可見。羅馬時期以南北、東西二條大道將耶路撒冷略分為四區,至今仍作為不同種族及不同信仰的分區方式。

耶路撒冷自一世紀改建為羅馬城市後,即形成今日分區的雛形。(公有領域)
耶路撒冷自一世紀改建為羅馬城市後,即形成今日分區的雛形。(公有領域)

作為羅馬城市的Aelia Capitolina(即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禁止猶太人進入,哈德良甚至定下「擅入者死」的嚴令。在此後的二百年間,這裏沒有猶太人的蹤跡。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讓基督教合法化後,才允許猶太人在每年耶路撒冷亡城的那一天入城,到西牆前哀泣禱告。此時的耶路撒冷已不再是猶太人與猶太教的專利,從他們孕育、卻為其所不容的基督教已經在此紮穩基礎,甚至凌駕其上,成為當地的主流信仰。

五. 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基督教合法化(西元313年)~ 阿拉伯帝國佔領耶路撒冷(西元63)

1. 創教之初受迫害

基督徒被猶太教逼出故鄉之後,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傳教,信仰的人逐漸增加,甚至在意大利半島上也出現了眾多的教徒。這群善良和平、友愛公義的基督徒之所以會成為羅馬皇帝的心頭大患,並成爲部份民眾敵視的對象,有表面的因素,也有更深層的原因。

羅馬人繼承希臘文化的多神信仰、供奉羅馬諸神;此外羅馬皇帝也會在死後,或甚至在生前就被立為神祗、受人民香火敬拜。當羅馬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大後,為了方便統治,羅馬皇帝更是要求領土內所有民族必須信仰羅馬國教,也就是包括歷屆皇帝神在內的羅馬諸神信仰。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祭拜羅馬神祗、也不承認皇帝是神,那些自認是神的統治者不論是覺得權威受到挑戰,還是認為「神格」受到侮辱,就會運用他們在人間的權力,來逼迫這些人去改變自己的信念。

伴隨著帝國的強盛,羅馬社會也開始呈現二極分化的發展,富庶的貴族和上層階級奢華糜爛,平民和非羅馬公民則因連年征戰所徵收的重稅,生活陷入貧困,貧富差距逐漸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羅馬政府無力解決問題,只好尋找各種使人民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競技場內的戰鬥、圓形劇場內的演出等相繼推出,供全民欣賞,藉以沖淡百姓的不滿與怨氣。當這些節目無法取悅人民,羅馬當局必須另外尋找新的目標,被執政者視為眼中釘的基督徒就成了代罪羔羊。

基督教建立初期的教徒大多是中下階層的百姓,如漁人、木匠、農人,他們過著簡樸純潔的生活,追求公義友愛。他們與世無爭,但這股清流卻照映出當時社會風氣的邪惡敗壞。二千年前的基督徒因此而受到悲慘的迫害。◇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