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耶穌的耶路撒冷:耶穌降生(西元前5或7~西元31年左右)~基督教合法化(西元313年)

1. 耶穌與耶路撒冷的 三次緣份

耶穌是在希律王統治的晚期,降生在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當時因為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每個人都必須回到祖籍去登記戶口,因此木匠約瑟(Jesef,天主教稱為若瑟)帶著即將臨盆的妻子瑪利亞(Maria)回到伯利恆。城內外的旅舍都被返鄉的人住滿,約瑟一家只能待在馬厩裏,耶穌就在這裏誕生。

根據記載,耶穌曾三次進入耶路撒冷。第一次是在出生後40天,依猶太傳統習俗,由父母帶到聖殿獻祭做潔淨禮。統治猶太地區的希律王得知預言中將成為猶太王的人已經出生,便下令屠殺伯利恆一帶二歲以下的男童。為躲避希律王的迫害,約瑟依天使的指引,帶著全家逃到埃及,直到希律死後才回到猶太地區居住。

耶穌第二次到耶路撒冷時是12歲,隨同家人與親族進城過逾越節。回程時父母發覺耶穌未跟上而返回城內尋找,最後在聖殿山中找到他。據說當父母問他為何在這裏時,耶穌回答說自己當然會在天父的家裏。耶穌後來還是跟著人間的父母回去故鄉拿撒勒(Nazareth)。這二次進城的紀錄,是耶穌在30歲左右開始傳道之前,少數被記錄下來而得以流傳的事蹟。

2. 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 從容赴難

耶穌30多歲時,在外地傳道已有三年的時間,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在西元30~34年之間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入城時,眾人夾道歡迎;一周後,這些群眾卻受到猶太宗教領袖的鼓動,要求羅馬派來的總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us)將祂處死。

猶太行省自西元6年起,便由羅馬派遣的總督治理。因為當希律死後其子繼任時,猶太地區發生暴動,人們寧願接受羅馬人的直接管轄,而不願意讓暴君的兒子繼續統治,雙方到羅馬請求皇帝仲裁。羅馬皇帝最後接受人民的請求,派遣總督治理猶太。

總督雖然是最高的行政首長,轄區內也有一定的駐軍來維持社會秩序,但在「強龍不壓地頭蛇」的心態下,歷任的總督大多選擇與當地勢力妥協,以換任期內的轄區風平浪靜。

當時猶太祭司控告耶穌足以被判死刑的理由是犯了「褻瀆罪」,因為祂「自稱神的兒子基督(Christos,意為救世主,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希臘譯文)」。猶太人一直在等待彌賽亞的到來,因為他們認為彌賽亞會讓猶太人脫離異族的壓迫、再度輝煌強盛,但耶穌並未使這一切發生。因此猶太人不僅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甚至羅織罪名,欲除之而後快。

彼拉多雖然知道耶穌是因猶太祭司的妒恨和誣陷而被捕,也找不出任何耶穌造反或犯罪的證據,卻屈於形勢、昧著良心,如猶太人所願,判處耶穌釘刑。

《瞧,這個人》彼拉多詢問猶太人是否釋放耶穌,Antonio Ciseri。(公有領域)
《瞧,這個人》彼拉多詢問猶太人是否釋放耶穌,Antonio Ciseri。(公有領域)

3. 羅馬帝國的酷刑

釘刑是羅馬帝國的一種酷刑,用來處死重罪犯人如叛國者或盜匪以及異教徒、奴隸和沒有羅馬公民權的人。被判釘刑的人通常會先在牢獄裏被鞭打凌虐,天亮後令其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從囚所走到城外的刑場。在如此的折磨下,受刑者到達刑場時往往已經奄奄一息,再釘在十字架上,任其在承受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十字架釘刑在基督教開始流傳後,甚至成為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慣用手法,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以後,基督徒才不再被迫害,而到西元337年羅馬帝國才終於廢止這項刑罰。

4. 耶穌的預言

耶穌曾多次預告自己的死亡及復活,也預言了聖殿及耶路撒冷的毀滅。未進城前,祂曾站在城外的橄欖山上,望著耶路撒冷哀哭——不是悲嘆自己即將在痛苦與屈辱中死去的命運,而是因為未來無可避免的悲慘景象:

「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裏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聖經‧路加福音19:41-44》)

當耶穌受過鞭刑,背負著十字架往城外走去時,有許多人跟隨。其中有婦女為祂哭泣。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聖經‧路加福音 23:27~38》)

5. 基督教的創立

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橄欖山頂,相傳為耶穌在此升天。(adriatikus/Wikimedia Commons)
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橄欖山頂,相傳為耶穌在此升天。(adriatikus/Wikimedia Commons)

耶穌死後三天復活,仍停留人間40日,用來告訴門徒要傳福音。耶穌在門徒眼前升天,堅定他們的信仰,使門徒們開始積極傳播耶穌的教誨。耶穌傳道,自己沒有寫下任何經典、沒有建立宗教,基督教會是祂的門徒彼得(Petro,天主教稱為伯多祿)所建立,教義由保羅(Paulus,天主教稱為保祿)所整理。

門徒在猶太行省的各個地方傳播耶穌的教誨和神蹟,相信耶穌為基督的人快速增加,引起猶太教士的不快,聯合統治者,繼續進行迫害。於是基督徒離開猶太地區,到羅馬帝國的其它行省去傳教。發源於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反倒變成了「外邦人的宗教」。

6. 再度亡城

猶太人將耶穌送上十字架,將基督教逼出猶太行省,迎來的不是一切如故的安穩生活,卻是如預言般悲慘的命運。異族的總督或暴虐或貪腐,不亞於被猶太人推翻的王族,加上羅馬帝國的橫徵暴斂有增無減,使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產生以武力推翻羅馬統治的想法。即使有識之士明知此舉無異以卵擊石,也因為害怕自己會被當成叛國者而噤若寒蟬。

西元66年猶太地區發生飢荒,總督無力或無意賑災,猶太人的不滿與憤慨到達頂點,各地爆發武裝反抗羅馬帝國的行動,史稱「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Nero)派兵鎮壓。

羅馬大軍迅速彌平各地的叛軍,在西元66和70年二度包圍耶路撒冷,羅馬人一面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在耶路撒冷的外圍築了一道牆,將城市完全封鎖;一面使用先進的裝備與技術,逐步拆除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

羅馬人選在猶太人過逾越節時圍攻耶路撒冷,是個高明的戰略。逾越節是紀念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越過紅海回到故土,是猶太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住在外地的猶太人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的人潮往往比平時要多出10倍,因此當羅馬軍隊圍城後,城內囤積的糧食迅速耗竭。雖然如此,耶路撒冷仍然憑藉著堅固的城牆,堅持了4個多月才終於失守。

約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西元37~100年)是一名猶太人,曾做過叛軍領袖,戰敗投降後,在羅馬軍隊中任職,並參與此次圍城。他以翻譯的身份居中斡旋,因此得以進出耶路撒冷。

約瑟夫斯親眼見證、並在其《猶太戰紀》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困在城內的叛軍除了因為派系不同而互相殘殺外,還如同強盜般,為搶奪百姓的財產和糧食而濫殺無辜,並動輒殺害疑似主張向羅馬求和的顯貴人士。

城內嚴重缺糧,甚至還出現母親煮食子女的慘狀。在內戰中被殺或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城內血流滿地、遍佈死屍,無人掩埋,大量的屍體被拋入城牆外與橄欖山之間的溪谷,使之堆積如山。據估計約有110萬人在這場戰爭中喪命,其中只有少數是羅馬軍隊所為;倖存者不到10萬人,全部被俘,作為奴隸被帶回羅馬或賣到埃及。

羅馬人將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全部拆毀,進城後,也將聖殿完全拆卸,因為他們認為作為建材的石頭之間有黃金。這座用了46年的光陰才完成的城市,只維持了43年,就又在內亂與外患中化為烏有。(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