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這個名詞已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詞,而且也發展成一個重要的產業,在大學裏更是熱門的科系和課程。所以它是一種「專業」,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尤其在「衍生性金融」源源不斷出爐,利用高深數理,更讓一般人莫測高深,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自泡沫經濟出現,尤其幾次金融大風暴、2008年金融大海嘯發生,金融給人「負面」印象就揮之不去。

不過,儘管金融受到兩種極端的看待,金融科技仍持續研發,而且現代人也脫離不了金融,因為金融和貨幣、金錢被畫上等號,縱然在數碼經濟蓬勃發展之後,有形的錢逐漸被取代,「五鬼搬運」越來越方便,但還是需要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只不過金融的型態更為寬廣,也越來越模糊。這樣的發展對於人類的福祉是好是壞?恐怕得回歸「金融的本質」。

如今我們都知道,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出現,大大提升世人生活的福祉,而交易媒介、計量單位、金融中介就不可或缺,於是貨幣、金融機構乃應運而生,投資、資本、廠商、借貸、購併、股票、保險、各種衍生性金融紛紛湧現,不但豐富這一代人的人生,也影響到下一代、下下一代……代代相傳永永遠遠。不過,縱使只就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在使用的金錢、貨幣,究竟是何種內涵?已故的經濟學名家、產權大師A. Alchian在1963年於加大洛杉磯分校對一班I.Q.頂高的博士生發問:「甚麼是貨幣?」經過3星期的討論找不到滿意答案,他在多年後發表了〈甚麼是貨幣?〉的論文,還是無法令人滿意。而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F. A. Hayek更說:「貨幣,或者我們平常使用的『金錢』,是所有事物當中最難理解的東西。」

由於人類的貪婪被金融商品的勾引,導致投機炒作橫行,欺騙、不誠信成風,倫理道德被揚棄,金融科技脫離人文,於是走向敗壞之路,有必要讓分離的科學和人文兩種文化互相結合在一起,發揮金融智慧,挽救人類文明免於衰落,甚至滅亡。中國唐朝開元時期的宰相張說在《錢本草》文中,將錢比喻為一帖中藥,用「道、德、仁、義、禮、智、信」七種方法精煉,就可長久服用,使人延年益壽,若不這麼服用,就會消減情志、損傷精神,將錢財使用及用途絕妙詮釋。

哈佛大學教授Mihir A. Desai寫作的這本《金融的智慧》,從人文觀點透視金融的中心概念,跨越金融與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的鴻溝,讓大家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到底是甚麼。作者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而是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他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一堂生動迷人的金融課,讓讀者自然而然沉浸在金融直覺裏。作者清晰解釋了金融的運作及其重要性,讓讀者知道人文修養可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生活和世界,很值得一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