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會預期在65歲左右退休,而退休對許多人而言,是與工作職掌、生活方式和社會角色有關的重要人生轉折。如果在「對的時間點」做下退休的人生決定,退休可以是重新創造與增強心理、生理健康的時刻。但有些人的退休原因屬於非志願,就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社會網絡,容易造成心理健康的衰退。

非志願退休者心理困擾高

根據一篇發表於《老化與心理健康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此項研究分析202,584名45~79歲的澳洲男性和女性退休情形與退休後心理困擾原因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而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則高於自願退休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退休年齡升高而降低,直到70歲時才會重新升高。

研究發現這樣的U型關係可能是因為角色的改變,包括工作的穩定度、中年期的婚姻狀態、身體健康改變或之後生活中的其他失落。由於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會隨著年齡與性別而有所不同,「達到退休年齡」是65歲後最常見的理由,「生活方式」和「生病」則為65歲前常見的原因。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

退休者需要做好心理調適

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林奕廷表示,對現代人而言,工作幾乎占據生活2/3以上的時間,因此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與被迫退休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容易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胸悶、頭痛等生理不適的現象。不過,志願退休者一樣也有退休生活改變的壓力,尤其是男性面對角色轉換更為困難,會經歷一段心理失落的調適期。

林奕廷說,但這樣的現象並不代表罹患抑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建議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要認識潛在壓力來源,保持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

退休只是生活型態的轉換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其實退休並非甚麼事都不做,或甚麼也不能做了,而是生活型態的轉換。

通常退休女性仍會持續參與學校志工、社區服務、教育學習、宗教團體等和人際有互動的活動,比較不會覺得退休就退出活躍的生活;而男性則容易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認為工作成就是最重要的,沒有到達社會期望的退休年齡就成為提早退休者的沉重負擔,因而產生提前退休的心理困擾。

退休的因應之道

葉雅馨提醒,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先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例如:居住環境、經濟、人際關係的優劣勢等,就會比較容易定下心與想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也可以積極列出10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來執行,能轉移負面情緒,以及適應當下的生活;還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此外,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較小,可以考慮再次就業,找工作並不需要堅持原本的工作領域;當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有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一定要考慮求助專業人士。◇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