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慣了香蕉、蘋果,你知道世上還存在著許多奇珍異果嗎?有的其貌不揚,有的像星球剖面,酸、甜滋味難以盡述。

蛇皮果(Salak Fruit)

蛇皮果的外皮如蛇鱗狀,因此得名。
蛇皮果的外皮如蛇鱗狀,因此得名。

蛇皮果來自東南亞棕櫚樹的一支,外皮如蛇鱗狀,所以得名,大小如無花果。外殼與種子不能吃。果肉呈乳白色,酸中有甜,味道介於菠蘿與香蕉之間。

佛手柑(Buddha's hand) 或手指柚(Fingered Citron)

佛手柑色如檸檬,形狀奇異,如佛像打手印伸展的手指,原產於中國、印度。傳統上作為寺廟祭品和新年禮物,是幸福、長壽和幸運的象徵。日本人喜歡用來當室內芳香劑或熏香衣物,氣味芳香如薰衣草。

佛手柑沒有籽,沒有果汁,但核心有油,味甜中帶苦。潮汕一帶將其製作成藥用涼果「老香黃」,具有理氣化痰的功效。

象橘(Wood Apple)

象橘原產印度,外形像蘋果,但顏色、質感如乾木材。外殼堅硬,味道如葡萄乾布丁。實在不知道第一個品嚐此水果的是甚麼人物?竟會敢於試探這外殼乾硬,像酵腐鳥蛋的東西。

象橘可用來製作斂膚水和果醬,成熟的果實也可以加青辣椒、糖和鹽搗爛製成泡菜。它身藏多種藥效,十分有名。葉子可藥用,樹膠(樹脂)可用於痤瘡治療,果汁可以治療兒童常見的腹部疼痛,還可治療牙齦出血、淨化血液、預防低血壓等。大部份印度教寺廟庭院裏都會有一棵象橘作為寺院的聖樹。

木鱉果(Gac Fruit)

木鱉果的果肉外呈橘紅、內呈鮮紅,如血橙,屬稀有果類。
木鱉果的果肉外呈橘紅、內呈鮮紅,如血橙,屬稀有果類。

木鱉果原產東南亞,果肉外呈橘紅、內呈鮮紅,如血橙,屬稀有果類,每年只有12月和1月採收。果實帶有淡淡的熱帶風味,特色是非常軟糊,營養豐富,含大量番茄紅素,可以製作漂亮美味的紅色糯米飯。越南人多用在婚禮節慶。

嘉寶果(Jaboticaba Berries)

嘉寶果又叫巴西葡萄樹,特別的是這些果子是直接從樹幹上長出來的。
嘉寶果又叫巴西葡萄樹,特別的是這些果子是直接從樹幹上長出來的。

嘉寶果又叫巴西葡萄樹,果子像葡萄,特別的地方是這些果子是直接從樹幹上長出來的,有抗癌療效,可治扁桃腺腫、哮喘,曬乾可治腹瀉;就是整個樹幹看起來疙裏疙瘩,的確古怪。

猴子果(Monkey Fruit)

來自野波羅蜜樹(Artocarpus Lakoocha),是印度桑科植物的一支,由裏到外都像個小號的榴槤,但另有獨特的味道——酸、甜、澀,並帶檸檬味。營養價值高,可治關節腫、痢疾、傷口癒合、掉髮等。可能每個家中都應該擺幾個,也非常適合製作果凍或紅酒。

士多啤梨樹果 (Strawberry Tree Fruit)

士多啤梨樹果源於歐洲,但生命力強,適應於許多氣候,抗旱、抗凍、耐蔭、耐鹽,世界到處可見。果實其實是球形,與士多啤梨搭不上邊;但外皮粗糙所以稱為士多啤梨果。

果實苦中帶酸,有野生漿果的特色。不是特別討喜,但適合用來做果醬、烘焙與酒品,如阿爾巴尼亞的傳統飲料苦蜂蜜白蘭地「拉基亞」(rakia)。

哈拉果(Hala Fruit)

哈拉果是大溪地螺旋藻的果實,原產於澳洲東部與夏威夷。造型奇特,有個圓圓的核心,而後有約二百個如手指骨狀的細圓柱向外放射出來,色彩由漸進的黃、橘紅到外殼的綠,視覺效應令人驚豔,如星體橫截面。果汁很甜,可以生吃也可熟食,味道介於芒果與木瓜之間。

果子聚成一叢叢的,每一叢有二十來個果子聚成一團,成熟後色澤鮮豔,如陽光四射。鋸齒狀的樹葉可用來製作獨木舟、籃子、墊子和草裙等。

神秘果(Miracle Berry)

神秘果原產於非洲西岸,味甜微帶點酸。
神秘果原產於非洲西岸,味甜微帶點酸。

神秘果原產於非洲西岸,味甜微帶點酸,如桃子、杏桃 。富含神秘果蛋白質miraculin,與酸混合時會使舌頭失去對苦與酸的知覺。所以吃了之後再吃士多啤梨、檸檬、番茄或醋就會感覺變成甜味了!所以叫神秘果,要吃時別忘了準備些檸檬來測試一下。

西非荔枝果(Ackee Fruit)

西非荔枝果為無患子屬,是龍眼、荔枝的親戚。
西非荔枝果為無患子屬,是龍眼、荔枝的親戚。

西非荔枝果為無患子屬,是龍眼、荔枝的親戚。但味道像甚麼呢?答案是讓人絕對猜不到的車打芝士。果呈紅色或橘色,梨子狀,裂開後中間含3個大黑籽,周圍有黃色海綿狀的果肉包著。只有果肉這部份可食,黑籽與果皮皆含劇毒,如果誤食,會得「牙買加嘔吐症」。

此果原產西非,但後來引入加勒比海,在當地很受歡迎。荔枝果帶有乳品的風味,適合與肉類和魚類搭配,還發展出許多招牌菜餚,因此又叫乳酪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