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2月15日報道)

上回金兌炫博士談及肥胖是導致關節痛原因之一,今回再繼續談到其它的成因,原來口腔和腸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發炎性關節炎的其中一種疾病,導致疼痛、腫脹和僵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有多種,本文探討的是其中三種成因。

成因一:伴放線聚集桿菌

2016年12月14日《科學轉化醫學》發表的文章指出,「伴放線聚集桿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細菌被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元兇,研究人員發現,這個細菌會分泌一種毒素,而這個毒素會造成嗜中性白血球產生過多不正常的蛋白質,引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即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調,身體會製造一些抗體,攻打自己的身體,使身體出現炎症,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金兌炫博士表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得牙周病的機率,高達4倍。
金兌炫博士表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得牙周病的機率,高達4倍。

這種病變在口腔就是牙周病,而在關節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調查報告裏更指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得牙周病的機率,高達4倍。它不但會引發牙周病,而且會增加胰腺癌的罹患率。韓國牙醫兼漢城國立大學盆唐醫院李孝榮教授指出由口腔慢性炎症引起的細菌毒素,包括牙齦,可以進入人體,極可能導致風濕性疾病惡化。(詳見:http://health.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5/12/14/2015121401082.html)

成因二:腸漏症 (Leaky Gut Syndrome)

腸漏症是一種常見病,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50歲以上人士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症,也是其中一個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其中一個原因。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麥克馬司特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中心,風濕病學家們發現,腸道滲透性較高或患有腸漏症的人群,會比較容易出現類似關節炎的症狀。因為腸道的黏膜屏障被破壞,各種來自食物和細菌的毒素也就趁機進入血液。而且,腸道內的寄生細菌的新陳代謝能夠在結腸內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發生結腸癌的風險,我們必須保持腸內的細菌處於一個平衡的、健康的狀態,使有益細菌佔大多數,寄生生物只佔極少數。

成因三:細胞激素失衡

細胞激素失衡是指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調節發炎的激素失去了平衡。細胞激素是由細胞所造出來的蛋白質,用以傳遞訊息給其它細胞,換言之是細胞溝通的一種方式。發炎反應是由兩大類發炎激素來調控,一類是具有促進發炎功能,另一類則扮演抑制發炎。當促發炎激素大於抗發炎激素,便會發炎現象,活化破骨細胞及滑膜纖維母細胞,破壞關節,令關節腫痛且變形。

中醫視覺: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綜合症。《內經》云:「風寒濕三氣至志誌,合而為痺也」。痺者閉也。三氣犯其經絡之陰而病也。故《內經》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為痺」。中醫學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三氣,侵及人體,留駐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鬱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痺,有痺阻不通之意。痺症,泛指閉塞不通,氣血凝滯一類的病症。據其病因的偏重,《內經》中將痺症的臨床分為三大類。

於過往十多年間,金兌炫博士在自然自癒中心正園治理頑疾及關節痛症患者,臨床經驗中得出以下建議:

. 多食用有機食品,減少食物毒素。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及易致過敏的食物。

. 保持口腔清潔,建議用天然成分的牙膏(如含有古方的沒藥、乳香等等)

. 腸道如有致病菌及寄生蟲感染,要進行抗感染治療。

. 如腸道內細菌的失衡,可服用益生菌補充劑(如乾燥冷藏形式的嗜酸乳桿菌和雙歧桿菌)及低聚果糖(FOS)的物質。低聚果糖(FOS)這種物質有利於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等有益細菌的生長,同時也幫助抑制有害細菌。低聚果糖能夠對腸道內細菌的數量及種類進行自然的控制。此外,對於友善細菌來說,短鏈脂肪酸既可當作它們的食物,也能幫助它們保護腸道的健康。每日攝入20到30克的膳食纖維也可以促進短鏈脂肪酸的產生,通過把膳食纖維發酵成為短鏈脂肪酸,它們也對腸道內壁有好處。

. 對於已發炎激素失去平衡的關節痛症患者,可服用含天然抗炎成份的保健品(如:大喜寶、桑黃、薑黃等等),有關抗炎成份的論文已於國際科學雜誌上發表。◇

金兌炫博士簡介

.金兌炫自然自愈中心正園院長
.首爾Living Sam醫院自然療法專家
.南京中醫藥大中醫學博士、中醫師
.北美自然療法醫師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