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古籍《左傳》裏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這表示立春是一年的開始。同時,立春也是一個生肖的開始,命理學家表示,2018年2月4日5時28分後出生的孩子屬狗。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它以黃河流域的天文物候為依據。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8個節氣名稱。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古代稱立春為「春節」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這一天被稱為「春節」,這種叫法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這樣的話:「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這裏的「春節」就是指立春。

而現在所謂的「春節」其實古稱為「元旦」。比如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孫中山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採用國際通用的公曆紀年,同時宣佈公曆1月1日為「元旦」。1913年7月,袁世凱擬定黃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當時的老百姓仍延承古時習俗稱正月初一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共正式將公曆1月1日改為「元旦」,將「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把傳統「年」的內涵剔除,只剩下春天的節日,而立春日僅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迎接春的節日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禮記•月令》記載,立春日,東郊迎春氣。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齋戒,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

據說,天子到東郊迎春,是因為春神——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句芒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像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天子回宮後要賞賜群臣,施惠兆民。

《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君王都要在這一天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漢朝繼承周制,在立春日,皇帝率大臣到東郊迎接春氣,祭祀青帝(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五方天帝之一,掌管天下的東方)。這天,人們穿青色的衣服,唱《青陽》之歌,舞《雲翹》之舞。

宋朝開始有鞭春習俗,當時北宋開封府,在立春前一天,「進春牛入禁中鞭春」。

「鞭春」迎新勤耕種!清代黃鉞所畫《畫龢豐協象》畫冊中的〈土牛鞭春〉。(國立故宮博物館藏)
「鞭春」迎新勤耕種!清代黃鉞所畫《畫龢豐協象》畫冊中的〈土牛鞭春〉。(國立故宮博物館藏)

明代北京地方官員立春前一天,要在東直門外春場舉行盛大的迎春、鞭春儀式。官員一律著紅色衣服,簪花迎春,將春牛由春場迎入府內。

清代立春日,有「進春」儀式,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民俗學教授蕭放在其《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介紹說,民國之前,各地仍有「打春牛」的習俗。人們用泥土做成春牛,塗上五彩,還要做一個芒神。在立春這天,由縣令在衙門內主持鞭春儀式。縣令用彩鞭鞭碎春牛,眾人爭搶「牛肉」(即土塊)帶回家,說是今年就會有好收成。

民間在立春前後要張貼春牛圖。春牛圖是年畫的一種,有一兒童裝扮的芒神,手持柳條,或立牛側,或隨牛後,或騎牛背。陝西的春牛圖有天下大吉、天下太平的字樣。

春季,東風徐來,大地回暖,陽氣上升,春季的時令信仰圍繞著助陽迎春展開。立春為四季之首,是生命春天降臨的標誌,民諺云:「立春陽氣生,草木發新根」,是農事耕種啟動的重要時令。在立春節氣,古代有迎春、鞭春、進春、唱春、拜春、嘗春等官方與民間的儀式活動。

生肖從立春算起?

生肖起始是依據黃曆正月初一還是立春,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民俗學家認為生肖應該始於黃曆正月初一,即過了除夕夜24時,從正月初一(2018年2月16日)淩晨的零時零分開始進入狗年。

但命理學家則認為生肖應該跟節氣走,從立春算起,也就是公曆2月4日5時28分,這個立春的時間屬於中原地區三陽開泰的準時節點,從這一時間節點之後出生的孩子屬狗。

命理學家認為生肖應該跟節氣走,從立春算起,也就是2018年2月4日5時28分後出生的孩子屬狗。
命理學家認為生肖應該跟節氣走,從立春算起,也就是2018年2月4日5時28分後出生的孩子屬狗。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正月都不是固定的。中國上古時代,有改「正朔」的做法,「正」指一年的第一個月——正月,「朔」指一月的第一天——初一。改「正朔」就是每當改朝換代時,為了表示皇權的合法性,新王朝就會重新立「正朔」。《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夏朝,以冬至月後第二個月為正月,按干支紀年法是「寅」月,相當於現在黃曆的正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個月,即「丑」月;周朝改正朔,又推前一個月,即「子」月;秦始皇改正朔,將正月改為「亥」月,相當於現在黃曆的10月;漢武帝下令頒佈施行新的曆法,即《漢曆》,又稱為《太初曆》,改用夏朝的曆法,並延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是自然時令,它依據的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接受陽光照射角度、時間的不同,而帶來的一系列天文物候變化。

新加坡風水命理師林雨生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生肖應以立春為起始。「因為生肖是屬於八字體系,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點來計算。而正月初一,沒有辦法正確地計算一個人生肖的判定點,唯有把判定點清晰地定下來,整個系統才能夠完整地運作。那麼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在這個節點,氣候和五行開始變化,因此生肖要以立春做為起點。」

如果立春恰逢正月初一,被稱為「歲朝春」,民間有「百年難遇歲朝春」的諺語,農家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莊稼必然豐收。

其實,年初一逢立春,一般是數十年一次,百年中少則二次,多則數次。上個世紀中就有1905、1924、1943、1992四個年份出現了這種情況。

立春之花信風

「風有信,花不誤,歲歲如此,永不相負。」「二十四番花信風」是中國人特有的花事時間,花信從大寒梅花開始,一節三候,一候一花,直到穀雨牡丹花結束,共有二十四番花信。伴隨花信的風也逐漸由北風變成了東風,冰雪的世界也就變為爛漫的原野。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而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與氣候變化相關,人們把大自然的這些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兩千多年前,華夏祖先觀察自然的變化,發明「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

立春的三候分別為:「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立春三候對應的花信分為「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開花後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

迎春花(全宇/大紀元)
迎春花(全宇/大紀元)

「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民諺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穀種下田畈」、「布穀布穀,種禾割麥」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