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此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 孫思邈

「長命百歲」是幾乎每個人的願望和夢想,幾千年來,人們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仙丹和妙法。現代的醫學界也在努力尋找長壽基因,各種養生方法層出不窮。然而,不管現在人們怎麼講究衛生和飲食,世界上的百歲老人還是寥寥無幾。而從中國古代至近代,卻出現過不少百歲以上的人瑞,比如唐朝的孫思邈、明朝的張三豐和清朝出生的李清雲等。

中國古代早已有對人類壽命的論述,中醫聖典《黃帝內經》提到長壽的條件,並且說出人有天定的年齡(100歲),稱為天年。人要想超出天年,就必須養生;人要想達到長生不老,就必須修佛、修道(統稱修煉)。本文介紹的這三位長壽之人的養生方法,也許對讀者有借鑒作用。

李清雲:剛柔相濟 陰陽調和

(Fotolia)
(Fotolia)

中醫藥學者李清雲(又名李慶遠)生於清朝康熙年間(1677或1679年),死於民國初年(1933或1935年),無疾而終,壽享256年,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李清雲在清朝和民國都因為善於養生而聞名於朝野。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在乾隆朝獲得特別獎勵。1927年,中華民國陸軍上將楊森邀請李氏到四川講授長生之道,並拍照留念。照相館把其相片放大在櫥窗陳列,大字標題:「250歲老人李清雲肖像,民國十六年春三月攝於萬州」。

四川省開縣籍的同鄉劉成勳曾於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老人。1986年中國大陸出版的《氣功》雜誌第六期發表了劉的採訪回憶文章,同時刊登李口述的「長生不老訣」約1,000多字。2002年,美國學者司徒特奧爾森(Stuart Alve Olson)根據楊森寫的《長壽老人》報告以及多年蒐集的資料,寫了一本《不朽道士的氣功教學方法:李清雲大師的八項氣功基本練習》。

李清雲會武功,以賣草藥為生。1928年,著了《長生不老訣》一書,他在書中並未提及年齡,但是自述長壽的關鍵在於八卦掌、養生、氣功健身。李清雲提出用「剛柔相濟,陰陽調和」的方法鍛練身體。其長生之術,有十法: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和泰定,其延齡長生之道盡在其中。

李清雲生活習慣異於常人,不飲酒、不喝茶、不抽煙,茹素,吃飯定時定量,早睡早起;不多話,閒時閉目靜坐,兩手置於膝上,昂首挺胸,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即血通和二便通)是長壽所必須的。總結下來,他認為讓自己健康長壽的生活習慣有三:一、長期素食;二、心靜、開朗;三、常年將枸杞泡水當茶飲。

孫思邈:恬淡虛無 養生在於德行

中醫有非常好的養生之道,五千年前,中醫聖典《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最高的養生之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慾、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誘。《黃帝內經》還提到養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重德。

藥王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生,亦是一位集養生之大成者,對養生學和本草學有很深的研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唐高宗年間)才仙遊,也有說他活了101歲。

孫思邈認為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說:「此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

孫思邈在道家「清靜無為」、「恬淡虛無」、「無為而無不為」及儒家的「德全不危」、「仁者壽」的指導下,非常注重道德修養在養生長壽中的價值和重要作用,他在其鉅作《千金要方》中說:「養生在於德行。德行兼備,雖不吃藥也可以長壽;德行不足,雖服玉液金丹(仙丹)也不能延壽。」

他還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他主張治病須先治「心」病,治未病之病,不靠藥物,而在善於百行。百行就是人的各種行為,就是上述的「五難」。百行端正,則無需藥物也可以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先養性的實際意義。

在養生上,孫思邈要求人們在精神上保持樂觀,即恬淡虛無,頤養精神,主張各種精神活動都不能偏激及過度,要持久。要少思、少慾、少愁、少怒,才能使精氣收斂,這就是他將《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疾安從來」精神實質的具體體現。

此外,孫思邈對四時養生也有見解。他主張「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每季最末一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的四時五臟飲食攝養法。

張三豐:性命雙修

太極拳的創始人張三豐是明朝人,相傳活了212歲(也有傳130多歲)。他70多歲開始修煉,主張性命同修。他說:「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這是說修道要兼顧內外,要內修心性,也要煉氣功修身。

張三豐元朝時曾於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後曾至陝西寶雞金台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曾遊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蒼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他悟太極大道,始創太極拳,既修性,又修命。然而流傳後世的太極拳只是拳法,其心法並未流傳下來。

張三豐認為,人的心性境界和健康息息相關。他在《五德篇》中闡述人的五臟與五德仁義禮智信的對應關係:「人身之五經,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猶如五經之不可絕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如果人無仁,則肝絕;無義,則肺絕;無禮,則心絕;無智,則腎絕;無信,則脾絕。反之,人若具足五德,五臟才能運作良好:「仁不絕肝氣生,義不絕肺氣平,禮不絕心氣明,智不絕腎氣靈,信不絕脾氣醒。」

明成祖朱棣曾經向張三豐請教長生之道,張三豐作詩一首,詩中寫道:「澄心寡慾是長生。」從秦始皇往東海求仙以來,歷代帝王多渴望得到長生不老的仙丹。但是張三豐卻告訴明成祖,長生的秘訣不在靈丹妙藥,而在於「澄心寡慾」。

放下七情六慾超越生命死關

歷史上,在中國民間長壽之人還有很多,他們有的是修行的人,有的是醫生,有的是聖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計較個人得失、淡泊名利,注重自身修煉,最後獲得生命的真諦。

中國傳統的佛道兩家修行,都講要戒除人的不良慾望,放下人對七情六慾的過份追求,人的心才能清靜、神才能安定,才能開發人的潛能和智慧。道家通過對一年四季的觀察,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總結出養生的規律。人在這種天人合一的環境下修煉,就能得到身體健康、心理愉悅,頤養天年也就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