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 萬物昭甦。

──南北朝時大文學家曹植

冬至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節日。中國從周朝開始,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冬至」這個節日。

2017年冬至是12月22日。冬至到,象徵著陽氣開始滋長,預告春的消息。 

冬至會帶來哪些節氣生活的景象呢?

入冬後,天地萬物也進入了冬藏養收的季節。歷經了立冬、小雪、大雪,各家各戶順應著節氣的演變,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冬寒中人們在家中養收、進補儲備來春能量。冬至日,在古代邊境封關,天地陰陽循環達到陰盛的極點,人們度過最長的一夜,過了冬至夜,白日又漸漸延長,陽氣從消返長的年中循環又開始了。

(Fotolia)
(Fotolia)

(龔安妮/大紀元)
(龔安妮/大紀元)

「天地冬至日,人間冬至節。」宋朝人過冬至,家家戶戶都拿出積蓄備辦新衣新帽、聚會玩樂互相祝賀,習俗流傳到明、清。周代宮中祭天神、祭人鬼,《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家家戶戶祭神、祭祖。家人團聚吃水餃、餛飩、湯圓或是進補,過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吃了冬至湯圓,就象徵過年添歲了,這樣的說法,源自上古時代的曆法。冬至到,一陽復生,因而上古從周代到秦代,把冬至當作新歲的開始,所以現在還流傳「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陰消陽長的物候現象

《逸周書•時訓解》中記載:「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古人早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冬至時,陰氣到了極點開始轉退,麋鹿角應而脫落;陰承陽,水泉動,表示陽氣解了陰寒之凍,天地陰陽循環,轉回陰消陽長的階段。

「冬至大如年」風俗起源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清朝時還有這樣的節景。徐士鏡〈吳中竹枝詞〉記載的「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收錄於《清嘉錄》)江南蘇州古稱吳中,那裏的人們,在冬至節穿新衣、戴新帽互相賀節,宛然就是過新年的景象。

「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其實不只是地方風俗而已,這是沿襲自上古時代的曆法而保留下來的民俗。冬至有「初歲」的稱法,「初歲」就是歲之初,周朝至秦朝的曆法以「冬至」作為一年之始。因為就在冬至夜,年中最長的一夜到了盡頭,從此後陽氣又逐漸肇生。俗諺說:「冬至一陽生。」冬至到,陽氣萌生,而陰氣則越來越消弱,陰陽的循環又展開新的一環,也代表新歲來了。

趣味九九歌

各地製作的消寒圖和九九歌各有特色,有的介紹朝代歷史,有的描述節氣景象等等。清朝道光年間山東濰坊有位文人王之瀚,在前人的基礎上寫就一首〈九九消寒圖〉集錦詩,含九首絕句,共八十一句,分別寫入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圖」內。它不僅介紹了節段的氣候特點,還敘述了民情風俗及農事活動。被世人稱之為農村的「數九科教詩」。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自始漸勾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妝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千家共盈享年福,預計來年春不困。

三九嚴寒水結冰,釣罷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見床頭樽不空。

四九雪鋪滿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綈公子休嫌冷,總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釀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元佳景多,滿城燈火迎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

七九至數六十三,堤邊楊柳若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

八九風和日日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

九九鳥鳴上苑來,青春草色含煙蒙,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臥龍。◇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