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們內心深處,深深明白到,批評別人絕對不能令自己感到好些。

批評已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常態。很多人都對其他的人和事感到不滿。丈夫批評妻子不識大體、妻子批評丈夫不夠體貼、父母批評子女懶散、子女批評父母嘮叨、上司批評下屬工作馬虎、下屬批評上司吹毛求疵等等。

當我們批評他人的時候,我們就好像當上了法官,根據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其實,我們曾否認認真真評估過這些標準,是否絕對正確?很多時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是受到長輩、老師、同學等的耳濡目染,而新聞、廣告的內容和社會的文化氛圍,更令我們吸收了很多片面的訊息。因此,我們的衡量標準往往存在偏頗,很難做到不偏不倚。

在一些公眾地方,常常聽到人們交談的話題,都是與批評有關。批評他人的外表、服飾、言行、婆媳之間的互相批評、批評家庭傭工、新移民帶來的負面影響,批評政府對自己群體的忽視等。

為甚麼我們這麼喜歡批評?其中一個原因,我估計是人們想通過批評他人,來掩飾自己的錯處和不足。例如,老師批評學生不專心、成績差、或提出太多問題,可能是由於老師心裏明白,自己的教學準備不足,教學方法太死板。上司批評下屬表現欠佳時,可能是想掩蓋他心知肚明,自己壓根沒有能力糾正下屬的缺失。批評其他種族來搶飯碗,可能是在悔恨自己沒有提升自己,恐懼會失去競爭力、被社會淘汰。

諷刺的是,我們通常很怕受到批評。當我們聽到批評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為自己辯護。害怕批評的原因十分簡單,就是我們不願面對自己的錯失。被批評時又覺得面子受損,下不了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我們批評他人之前,值得用心思考,其實我們自己做得有何不足之處?

聖經裏面一句話也很發人深省:我們可以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香港俗語也有云:過得人要先過得自己。當我們反求諸己,從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改進,可以的話與他人分享過程中的得著,總比糾纏於批評他人,縱容自己掩蓋一己的不足,有建設性得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