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初到國外或外地的人,時常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而中國古人認為「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養生也要順乎自然應時而變。

我們的身體與自然是相通的,順應當地的水、土、自然、食物、氣候。因此人要想養生,活得健康就要吃當地自然應季的食物,與大自然協調,自身就會形成一個原生態的小環境。如此一來,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體內的健康小環境仍能保持相對穩定。

孔子。
孔子。

孔子提倡吃應季的食物「不時不食」,而在《黃帝內經》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司歲備物」,就是說要遵循大自然的陰陽氣採備藥物、食物,這樣的藥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氣,氣味淳厚,營養價值高。

在中醫看來,食物和藥物一要講究「氣」,二要講究「味」,它們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時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氣,如果不是應季的食物,它就沒有那個季節的特性,那麼它的健康價值就會因此改變。

其實,早在2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了「四季食單」。動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肉質會有不同。所謂「小滿河歪(蚌)瘦蹩子,夏至鯽魚空殼子,端午螃蟹虛架子。」,說的是違時之食。又如海、河鮮,清明前,刀魚刺軟,河蚌漿足;夏用鯉、蝦;秋鱸霜蟹,都是因為此時的魚蝦,體肥味美,養份充足。

植物性原料,食其莖葉者,應取其木質素含量最少時。選食其根莖者,宜在其澱粉含量充足,並易於糖化時。選食其花者,宜在含苞待放時。選食其果者,當不食未熟之果。須知「五月蘿蔔通菜,六月韭菜老驢草」,並非隨口說說而已。

日本人推崇「身土不二」

1907年,「食養會」會長、日本陸軍藥劑監石塚左玄提出「以基本食物來養生」,他認為,人應當多進食身處的土地生產的、應節的食物。

1912年,食養會理事陸軍騎兵大佐西端學也提倡這個觀點。他簡化了石塚的理論,提出「進食當地生產的食品會使得身體健康,進食外來食品則會令身體變差。」西端學從京都僧侶中得知佛學中有「身土不二」這個詞。此後,西端就以「身土不二」作為口號來推廣他的理論,並作為食養會獨自的大原則來推廣。◇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