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過去,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孩子總有一天會來到學齡,開始要面對新的生活適應情境,而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則會逐漸感受到比孩子本身更多的壓力。

早療孩子的父母心中的擔憂

媽媽帶正就讀幼兒園的小明等候做職能療育課,她看到職能治療師就著急地問:「我很擔心小明讀小學以後功課會很多,他那麼容易分心,寫不完怎麼辦?你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我家孩子到底該不該辦理緩讀啊?還有我不想告訴幼兒園老師,孩子有在上療育課,我怕這樣老師會給他貼標籤。」旁邊候診的小美媽媽聽到跟著附和:「對啊!我家小美的老師要她試試看不吃利他能(穩定情緒的藥),我也很煩心,到底該怎麼辦?」一旁帶著孩子候診的爸爸、媽媽也跟著說出自己的煩惱。

早療轉銜的準備與建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職能治療師陳芳麗說,上述的這些問題就是早療孩子的父母們心中的擔憂。為了讓早療孩子們能早一點適應小學生活,以及讓父母有充足的準備,做好親師溝通,在此提供一些建議給家長們參考。

1.入學前

這個階段家長應持續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職能技巧,預備好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例如:自己進食、自己穿衣褲鞋襪、自己刷牙、大小便後會自己清潔乾淨、維護馬桶清潔、自己整理書包、自己上學等。並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學習放手,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做家事,可以提供身體協調、動作計劃、認知能力、專注力、肌耐力的練習機會,在未來入學後,老師也可配合鼓勵,學習效果會加倍。

在此發展階段,家長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培養動靜分明、規律作息的好習慣。平時抽空專心聆聽孩子的發言,提供正向意見回饋,多給予具體稱讚,避免用你真乖、你好棒等抽象的稱讚語,而是要具體描述出孩子的好表現。凡事熟能生巧,當孩子能獨立把自己打理好,就是為學校生活能力奠定穩固的基礎。

凡事預先做準備,例如:入小學前詢問各區的「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就近取得就學資訊;提早思考並準備孩子的相關診斷證明資料,列出孩子的需求,在安置鑑定會議上提出,讓老師在開學前做好相關準備,若是孩子有狀況被其他家長抱怨或投訴時,學校老師才可當孩子的後盾。

2.上學後

面對孩子的老師,家長口氣態度很重要,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家長的EQ好,則能為孩子贏得好印象,避免興師問罪,要尊重老師的專業,用請教老師的方式誠懇地詢問,因為表達友善感謝是親師溝通的不二法門。若是老師無法處理孩子的狀況,建議再請教學校裏的輔導老師,分享目前孩子在班級上的情況。

家長則要以平常心走進校園,不要對老師避而不見,善用平時見面與學校活動的機會,以了解老師的班級經營風格與班規。可自薦擔任愛心家長、導護家長等,參與留校活動協助老師,提供資源、人力,一來可以觀察孩子,二來可以增進親師關係。

此外,要運用同理心思考:「我對別人的孩子好,別人也會對我的孩子好。」促進班級共融風氣,孩子入學時與平時放假過後,家長宜主動和老師做定期溝通,可利用聯絡簿或紙條進行文字溝通,若溝通有問題時,才當面找老師,建議以電話先詢問老師方便談話的時間,這樣較有效率且有禮貌。

3.放輕鬆

家長要放輕鬆看待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保持幽默感,不要和老師起正面衝突,以從容沉著的態度面對突發事件,事情才能妥善處理。家長要信任老師會為了孩子的學習而努力,也可以主動肯定稱讚老師的表現或作為。

要把孩子放在「班級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裏去思考老師的感受,因為老師可能要同時處理班上好幾位特殊需求學生的狀況。若對老師的作為不理解,要給自己等待的時間,不要匆促下判斷,設定適當的討論時間與老師交換意見並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可徵詢早療相關專業人員的意見,協助親師一起討論出後續的學習計劃。

4.不孤單

家長與老師是一起幫助孩子的夥伴關係,而非對立關係。孩子在學校如果出現許多狀況,需要跨單位的專業人員協助,可再諮詢早療相關專業人員,與親師一同處理。要知道孩子走出治療室後,面對的是多彩多姿的小社會,遇到挑戰和感受緊張都是正常的情況。家長只要願意和老師互相溝通交流彼此意見與想法,將會是孩子最佳的溝通榜樣!◇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