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政府日前發出警告,如果英國政府無法就北愛爾蘭邊界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愛爾蘭將以強硬姿態拖延「脫歐」談判。

英國和歐盟的脫歐談判一直舉步維艱,脫歐談判的三大核心議題分別是:

1)付給歐盟多少「分手費」

2)歐盟公民權利

3)英國與愛爾蘭的邊界問題

歐洲理事會主席之前曾告訴英國首相梅,12月4日將是最後期限,英國必須在此之前在三大核心問題上獲得足夠進展,否則包括貿易協定在內的第二階段談判將被推遲到明年3月,屆時英國可能面臨「硬脫歐」的困境。

歷史回顧:愛爾蘭vs.英國的北愛爾蘭

愛爾蘭和北愛爾蘭邊境問題可謂由來已久。

1801年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

1916年愛爾蘭共和派發動復活節起義,最終於1921年建立愛爾蘭臨時政府,同時和英國協議確定愛爾蘭島南部26郡自由。

1949年,愛爾蘭完全獨立,而愛爾蘭島北部6郡仍留在英國統治下。北愛爾蘭地區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居民是英國移民後裔,而信奉天主教的則是愛爾蘭人後裔,前者希望留在英國,而後者一直想促成愛爾蘭島的統一,雙方衝突不斷並最終演變成暴力運動。

1998年,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公民公投通過《北愛和平協定》,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暴力衝突,建立了南北愛跨界合作機構。

1999年,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則各退一步,英國向北愛移交地方事務管理權,而愛爾蘭則放棄對北愛領土的主權要求。

由於歷史原因,北愛爾蘭雖然和愛爾蘭共和國同在愛爾蘭島上,主權確屬於英國。(iStock.com/pavalena)
由於歷史原因,北愛爾蘭雖然和愛爾蘭共和國同在愛爾蘭島上,主權確屬於英國。(iStock.com/pavalena)

硬邊界VS軟邊界

隸屬英國的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之間的邊境是脫歐後英國和歐盟的唯一陸地邊境,愛爾蘭政府一直希望得到英國的書面保證,兩國之間不會出現「硬邊界」。「硬邊界」意味著要在邊境設立海關徵稅、邊境口岸、檢查站、檢驗檢疫等機構和設施,並配備邊防力量。

11月17日,愛爾蘭總理瓦諾德卡說:「我們得到了保證,愛爾蘭不會有硬邊境,不會有任何看得見的設施,我們不會回到過去那樣的邊境。我們想要(脫歐談判)第一階段結束的時候這些落在書面上。」

目前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是「軟邊界」,人員流動和貿易往來都相對自由。但英國首相文翠珊有意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這意味著未來北愛爾蘭邊境將設立關稅邊境。

11月21日,愛爾蘭外交部長科文尼表示,如果英國在南北愛邊境問題上不讓步,即使英國跟歐盟就分手費取得一致,該國也會阻撓貿易談判。

進退兩難的五種解決方案

愛爾蘭媒體《愛爾蘭時報》日前提出了五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各有利弊。

1. 英國繼續留在歐盟貿易區

這對愛爾蘭來說是最佳方案,但英國很早就否決了這一可能,堅持要脫離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

2. 北愛爾蘭繼續留在歐盟貿易區

最近一份歐盟談判檔案上有上述提議,即英國脫歐後仍保障北愛爾蘭可留在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內,從而無需設立「硬邊界」。但英國內閣和北愛政黨DUP否決了這一建議,DUP黨魁大眾特(Arlene Foster)11月27日寫信給所有歐盟領導人表示,在英國和北愛爾蘭實行不同法規將會帶來極大政治敏感性,同時也需在英國和北愛爾蘭之間的海關和機場設立邊檢。

3. 英國和歐盟設立新貿易協定

11月27日英國愛爾蘭商會(British Irish Chamber of Commerce)發表報告,建議英國和歐盟建立新海關聯盟及協議,這樣英國可保留歐盟一些條款,同時也能控制人員的自由流動,對歐盟來說也是如此。事實上英國和歐盟確實在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意味著雙方需各退一步。

4. 使用高科技和合作設立「無縫邊界」

英國政府之前提出運用新技術使未來邊界儘量自由化,如一些大的貿易商可得到商品流動的事先核查,一些小型貿易商可得到特殊赦免,而在農產品進出口等關鍵領域雙方可達成一致協議。

11月27日,愛爾蘭前總理埃亨(Bertie Ahern)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最可行方案就是「在許多方面運用高科技,而在技術達不到的方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愛爾蘭政府否決了這一可能性,表示這不但會影響得來不易的北愛和平進程,在實際操作方面也很複雜,有可能導致邊境犯罪率上升。

5. 等到脫歐談判第二階段再解決

英國政府一直強調邊界問題需等到脫歐談判進入貿易協定,即第二階段才能解決,但歐盟方面堅持邊境問題需在此之前獲得足夠進展,愛爾蘭政府則擔憂,如果不在之前使用話語權,未來可能會設立邊界,因此要求英國政府作出書面確認。

三方因此陷入膠著狀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