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敬天信神、修煉文化就貫穿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很多有名的藝術家、樂者都是修煉人。

民族音樂的審美

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幾乎與中國歷史同樣悠久,中國境內有五十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特色及韻味,因此都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音樂。東北地區的秧歌形式詼諧,充滿活力,曲調中高音嗩吶及打擊樂器比重較高;江南地區的音樂曲調較委婉、秀麗,所以琵琶類型的彈撥樂器及二胡這類絃樂器的使用就多些;蒙古地區的音樂有草原的遼闊氣象,氣勢磅礡,節奏自由明快,多用顫音和上滑音,多用其獨特之馬頭琴、胡琴……等樂器。

宋朝之後,民族音樂受到戲曲及說唱藝術的影響,再加上元明時期國際及各地區交流更為頻繁,所以民族樂器發展更為多元。

到了明朝之後,拉絃樂器快速崛起,其中二胡此一樂器音色柔和、圓潤,具有極高的抒情效果,配合明清之後地方戲曲、說唱藝術的文化的發展成了民族樂器中的主要旋律樂器。

在民族音樂的審美上,須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及樂器特色。許多民族由於地區性較強,未受到中國歷史各朝代主流文化衝擊,至今仍保有上古時期部族流傳下來的民歌、曲調。

以人聲為貴

宮、商、角、徵、羽五聲與十二律的對應圖表。(Patrick Edwin Moran/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宮、商、角、徵、羽五聲與十二律的對應圖表。(Patrick Edwin Moran/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貫穿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層面上,包含音樂。德音雅樂順應天地萬物之道及人體五行之理。古時「樂」字等同「藥」字,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臟,音樂與演奏的欣賞是心對心的溝通。

人直接發出的樂聲,不單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音樂形式,而中國音樂一直有著貴人聲(聲樂)的傳統,樂器發出的聲音自古以來也是作為人聲的輔助,在中國音樂的美感中就是以「人」為中心,歷代也一直以人聲為貴。

《禮記‧郊特牲》記載,「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

《尚書大傳/皋繇謨》 有曰:「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琴練弦達越,大瑟朱弦達越,以韋為鼓,謂之搏拊,何以也?凡練弦達越搏拊者,像其德寬和。君子有大人聲,不以鐘鼓竽瑟之聲亂人聲。」

歌者,樂之聲也,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樂府雜錄》唐 段安節)

聲樂的表現最早出現於祭祀中,展現於神的殿堂。漢武帝時期讓男女兒童共七十人一起於甘泉宮歌唱祭祀先靈,歌頌神的偉大,當時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上的夜空,甚至有神蹟出現。

自古敬天信神、修煉文化就貫穿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很多有名的藝術家、樂者都是修煉人。漢武帝之後的東漢時期,佛教與佛樂一同傳入中土,聲樂的發展在此時邁入新局:陳思王曹植在封地魚山聽聞佛樂後,整理經文,作佛樂唱頌之法,其音如鳥於林中嬌聲反囀,美妙無窮。

佛樂是以偈(佛門的詩歌,每偈由四句構成)作為頌詞,歌與讚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有配合樂器,協和音律的要求。

台灣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鎮館之寶,全世界僅有三套的「曾侯乙編鐘」。(中央社)
台灣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鎮館之寶,全世界僅有三套的「曾侯乙編鐘」。(中央社)

出土於隨州市曾都區的曾侯乙墓編鐘,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Wikimedia Commons)
出土於隨州市曾都區的曾侯乙墓編鐘,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Wikimedia Commons)

曾侯乙編磬。編磬是源於中國的一種打擊樂器,起源於魯,由石或玉做成「磬」,十六面「磬」編為一組。除可演奏出具有十二正律的音色外,另有四個半音。( CC BY-SA 3.0)
曾侯乙編磬。編磬是源於中國的一種打擊樂器,起源於魯,由石或玉做成「磬」,十六面「磬」編為一組。除可演奏出具有十二正律的音色外,另有四個半音。( CC BY-SA 3.0)

《高僧傳》記載:「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讚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讚為殊,而並以協諧鐘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

佛樂的弘傳正逢魏晉時期,諸多帝王親身禮佛,民間普遍信仰佛教。這時人們對佛樂不僅作為一般音樂鑑賞,而是接受佛法的教化,有帛法橋、支雲籥等高僧們四處傳法,吟唱佛樂教化世人,相伴的樂器也多了木魚、鐘磬等等。然而佛法是威嚴的,所以也不能僅從審美角度看待佛樂。若想窺佛樂的奧妙,後人可參閱歷代高僧的傳記及文學作品。

在佛樂隨佛教弘傳的時期,曾經單傳的道家也深入民間生活。東漢時期道人張道陵創五斗米道,廣收弟子,開啟道家成立宗教形式之先例。魏晉時期嵩山道士寇謙之作《雲中音誦新科經戒》,創道家樂頌法,並以鐘磬、鼓等中國傳統樂器伴奏。道人陸修靜作《步虛詞》,為道家音樂之先聲,宋朝時期《玉音法事》一書收錄五十餘首道家音樂,為其最早之曲譜集。

道家音樂的審美、鑑賞多與中國傳統音樂類似。道家在中國流傳甚久,所以中國人都熟知其修煉文化,而道家的音樂也隨著詩、詞、歌、賦一直在民間流傳。(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