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過後,除了回學校上課的日子,每周一、三、六這三天,我總是一早就到事務所。我的辦公桌就擠在設計室最裏面的角落,不過根本沒空一直坐著,因為鄰座大我一輪、負責督導我的內田先生總會交辦雜務,一件接著一件,每天都在忙得不可開交中邊做邊學。

雖說是雜務,但是每一個細節皆有其理由,因此統統必須按部就班,遵照一定的步驟完成。

就這麼過了兩三個星期,我終於能夠和檢視建築物的透視圖一樣,全盤掌握了村井設計事務所的工作流程。在這裏,沒有荒謬的命令,也沒有徒勞的雜事。正因為如此,我更必須兢兢業業。

在八○年代初期,那個建築界盛行誇大繁複風潮的時代,老師的作品被認為帶有日本傳統的懷舊韻味,然而我的看法恰好相反。從老師的設計風格到事務所的營運方式,全都具有無懈可擊的邏輯性,這與所謂的日本文化思維相距甚遠。

假如說老師打造出來的空間能讓人感到無比的平和與寧靜,絕不是因為老師施展了甚麼神奇的魔法,而是來自於天花板的高度、地板的間接照明,或是面南的紙窗所營造出來的視覺感受。

老師對外界鮮少談起這些技巧,卻會具體解釋給我們這些職員聽。他不用感性的文字,只講合情合理的論述,不僅仔細說明平面圖,還會帶著我們仰頭觀察設計室的牆壁與天花板、拿竹尺丈量壁面,有時也直接開闔紙窗或門扉作為示範。

「睡房不要太大,這樣才能放鬆心情,睡個好覺。天花板也不要挑高。天花板太高,會讓人覺得有鬼魂在上面飄來飄去。」老師曾說過這樣有趣的譬喻。

「床鋪和壁面之間的距離,最好是半夜醒來去上廁所時,只要稍微伸手就能摸到牆。這樣就算在黑暗裏,也能夠扶著牆走到門口。」

「如果是開放式廚房,飯菜的氣味只在吃飯前覺得香噴噴的,等到吃完飯以後就覺得滿屋子都是這討厭的味道。調控氣味的關鍵在於廚房天花板的高度,以及煤氣爐和抽油煙機的位置。」--這些話和工匠師傅傳授的功夫具有同工異曲之妙。(節錄完)◇

——節錄自《在火山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