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地名。唐代陝州陝縣的石壕,在今河南省陝縣東。杜甫經過那裏,看到縣吏在村中抓壯丁,杜甫投宿的那一家人,被強徵兵役而致家破人亡,於是寫了這首敘事詩。全詩按詩人的行蹤,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一夜和第二天清晨的見聞,作者不作評論,讓讀者自己去領會詩的主題思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是從暮到夜,地點是石壕村,人物是吏,事是捉人。不說「徵兵」而說「捉人」,故事情節由此展開,渲染出緊張的氣氛。「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這是「捉人」在這家農戶中引起的「反響」。老翁怕被捉,越牆逃走躲避。老婦掩護,出門察看動靜。老夫老妻,二老驚恐萬狀,情態真切。老翁聞風而逃。說明當時逢人就捉,已成慣例。——以上四句,是本詩第一段,勾勒出兵荒馬亂之中,石壕吏趁夜捉人,老翁逃避,充滿緊張恐怖的氣氛。

「吏呼」以下,至「猶得備晨炊」是全詩的第二段,主要是記述老婦的悲慘訴說。「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悍吏恃其官威,咆哮如雷,如狼似虎;老婦孤苦伶仃,滿懷酸楚,老淚縱橫。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兩種聲音,兩種感情,對比鮮明。這兩句總寫悍吏耀武揚威,老婦痛哭流涕,突出了雙方矛盾,為故事的發展定下了基調。

「聽婦前致詞」以下,是老婦對悍吏的訴說,承接上文的「苦」字,詩人耳中聽到,記述「所聞」,意思共分三層:第一層說明她三個兒子,都在鄴城服役,一個兒子最近捎信來說,兩個兒子最近陣亡,說明戰爭殘酷已極,老婦的意思說:悍吏不該再來捉人。「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戰亂不息,存者暫且偷生,死者不能復生,就永遠完了。第二層是她自敘家中有吃奶的孫子,兒媳出入無完裙(衣裙破爛,無法出門見人),客觀上反映了戰亂使農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致使民不聊生。以上的老嫗談話,將家人逐個數出,但匿起老翁,一方面反映了老嫗機警精細;另一方面,也說明捉人之甚,老翁也不放過。「老嫗力雖衰」等五句,是老婦談話的第三層意思。老婦請求應役,顯出她的膽識和無可奈何,但也進一步說明軍情的緊急,兵源的枯竭。——以上是詩的第二段。

最後的四句,是全詩的第三段,寫老婦被帶走後,舉家淒涼,詩人天明上路。只能獨與老翁告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兩句寫老婦被捉後,寡媳、乳子,吞聲而泣。「語聲絕」而泣聲不絕,抓丁後家人啜泣的情景躍然紙上.使人如聞其悲聲,如睹其慘狀。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這結尾的兩句,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天明」與開始「暮投」呼應,結構嚴密。「獨」字側面說明老婦已被帶走,是暗示之筆,但又不可缺少。

本詩選材精當,詳略得宜。詳寫老婦之哭啼訴說,略寫悍吏之嚴詞追迫,以實寫虛,用語簡潔,是流傳千古的現實主義名篇。◇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