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曠然復古。明太祖朱元璋龍興佛院,拉開王朝華麗的帷幕。在他的一統下,大明呈現出嶄新的信仰文化。歷經元末兵禍的少林古寺,也從枯落凋敝,展現出欣欣向榮。 

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十七歲時,在濠州(安徽鳳陽)「皇覺寺」出家為僧。他在寺中待了五十天,就離開寺院,雲遊天下。 

茫茫天地,身如飄蓬。朱元璋雲遊天下,荒山古寺成為他的棲身之地。

朱元璋雲遊三年,嚐盡人間冷暖艱辛後,再次回到皇覺寺。他開始立志發奮讀書,青燈古卷,早功晚課無一疏漏。朱元璋遍嚐塵寰艱苦,歸來後,身上自然多了幾分豁達神氣。

據《皇朝本紀》所載,朱元璋居住的僧房,晚上遠遠望去,常常會發出一團紅色的輝光,等到走近時,紅光便消失了。眾僧都感到很驚訝。一天,有一位紅衣道人望著皇覺寺說:「將來這裏會出現一位至尊。」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朱元璋接受湯和的建議,歸附郭子興,共建大業。他於亂中投軍,馳騁沙場,統領千軍萬馬,所向披靡。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大明,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因為朱元璋龍興皇覺寺,因此寺名改為「大龍興寺」。

朱元璋認為佛法有助於輔佐王朝教化。他說:「人皆在家為善,安得不世之清泰?」

為防止僧、俗混淆,朱元璋制定頒布了《申明佛教榜冊》,詔令各地僧司查驗清理天下僧寺,出家人務必恪守清規戒律,欲還俗者任其還俗。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六月,馬皇后去世。朱元璋下詔,選擇各地高僧入宮陪侍諸位皇子,以誦經祈福。

明成祖在《御製大乘妙法蓮花經序》中表示,佛法是「濟海之津梁」、「燭幽之慧炬」。世人如果能夠得到佛法,就像飢之得食、渴之得飲、寒之得火、熱之得涼、貧之得寶、病之得醫、子之得母、渡之得舟。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超度戰死的將士亡靈,下旨鑄造永樂大鐘。(Clithering/Wikimedia Commons)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超度戰死的將士亡靈,下旨鑄造永樂大鐘。(Clithering/Wikimedia Commons)

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撥出數十萬內帑,修建大興隆寺,寺院宏麗冠絕京都。

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曾經賜封四百三十七名法王和禪師,僅在京師一地就有數萬名遊方僧人。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1507年),曾在一天之內,度四萬名僧道出家修行。

明神宗朱詡鈞曾經下令,凡是皇室王子誕生後,都要剃度幼童作為王子出家的替身。

大明京師,梵剎林立,伽藍相連,蔚為壯觀。

大明皇帝禮敬各派佛門,垂範天下,猶如點亮千盞明燈,照亮天下寺院,將全民向道推向高峰。在王朝光輝的籠罩下,少林寺也逐漸綻放光芒。

無言正道 銳志修行

大明萬曆年間,頗有名望的少林僧人是「無言正道」。

正道十六歲那年,先後目睹了奸臣嚴嵩罷官,其子嚴世藩下獄,郭希顏因犯顏直諫被殺,朱某臣自焚這些系列的世事,因而感到世事無常。他無心出仕官場,而是雅慕世外佛道,於是決定出家。

正道在上蘭寺恰逢「知休禪師」,便向其詢問出世的要旨。知休對他略為開示,天資聰穎的他,即刻穎悟。

正道參學三年後,知休教他到少林寺繼續參學。臨行前,知休禪師贈詩一首。詩云:

世道如醪飲者多,歡之孰不困沉痾。

弊囊安得百年共,舊習終難一旦磨。

白碧可輕時可競,殘編宜寶物宜和。

長途惜我無為贈,半幅遺程謾自哦。

正道進入少林後,不分寒暑,孜孜不倦地銳志參修,心境頗為宏闊。他曾數次刺血,抄寫經書,學佛志向非常精誠。傳說,他在睡夢中,目睹觀音大士用淨瓶中的水為他淨洗身、口、意、眼、耳、鼻。

大明官紳 向禪成風 

當時在大明京師,官吏豪紳向禪之風,非常風靡。無言正道到京師後,提唱公案,他將許多晦澀難懂的經典講解得妙趣橫生。他每次開筵說講,都有僧俗大眾上千人到場,但人人恪守清規,場面莊嚴肅靜。

明朝大臣董其昌邀請正道講解禪意。焚香煮茶、習靜作畫、參禪奉佛、懺悔放生等等,成為官紳每日生活的主要課題。當官紳聽說正道要離開京師,返回少林時,許多王公大臣競相書贈詩文,惜惜道別。據說,當時有二、三百人陪同正道,將他恭送到郊外,依依辭別。

王子慕佛  顯揚少林 

周端王朱肅溱(音:真)請正道禪師前往開封,懇求保壽的方法。正道說:

「王位為寶,貨財非寶;心王為寶,玩好非寶。心馳玩好,則心血耗竭,壽何可寶?心營貨利,則怨詛叢生,壽何可保?」

正道建議他凝神養心,專心禮佛。心神寧正,時日長久自然體態安康。周端王當即慧悟佛在心中的意義。

周端王的世子周恭枵(音:消)患有嚴重的腳疾,平日需要拄著拐杖才能行走。周端王請正道為其子治病。正道就牽著世子走了七圈,但見世子因疼痛渾身顫慄,須臾汗流如注。世子走完七圈後,就能扔下拐杖獨自行走。

正道叮囑他們,平日起居要清心寡慾、精氣充足,身體才會安康,也才會繁衍子嗣,安享福德。

周王府為正道在少林寺的南園修建了一座「周府庵」。當時,有八位王子先後跟隨正道出家為僧,因此周府庵又稱為「八王子院」。宮廷御醫、名流才子以及武功高人,都跟隨八位王子來到少林寺。少林禪學、武功和醫藥集於一身,於此時顯揚天下。

端靖世子 繪製奇圖

大明王室提振少林,還有一位王子也留下傳奇。他就是「端靖世子」朱載堉(音:玉)。

朱載堉是朱元璋的九世孫,他精通數理、樂律,工於詩歌、書法、繪畫,既是科技達人,也是藝術大家。

朱載堉身在塵世,念在方外,留下許多警世篇章。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鄭恭王朱厚烷被嘉靖皇帝削去爵位,關禁在安徽鳳陽。鄭恭王之子朱載堉當時年僅十五歲。仁孝的載堉看到父親無罪被監禁,非常痛心。於是,他就在監禁父親的殿門外,修了一座土屋,裏面只鋪著一張蓆子。他一個人在那裏生活了十九年,只為陪伴父親。一直到皇上赦免鄭恭王,載堉才陪父親返回王府。

這位傳奇的世子為後世留下一件珍寶《混元三教九流圖》,一直保存在少林寺內。

《混元三教九流圖》與〈「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由朱載堉親自創作,畫面寓意深刻,令後世道奇。

混元,是指萬物起始,渾然一體。朱載堉從宇宙的宏觀角度,闡述出世間各門各派,都是從宇宙中所產生。

整幅圖案由三個圓組成,其中最大的圓,象徵宇宙。

第二個圓,即聖者的身體,從畫面來看,他的身體和宇宙一樣大,裏面包含著釋、儒、道三教。從正面看,禿頂的長者,代表佛家。稍換一個角度,左面頭挽高髻的側面像,代表道家;右面頭戴儒巾的側面像,則代表儒教。

第三個圓,即聖者手中的圓環,呈逆時針旋轉,由九片輪狀型葉片圍繞圓心組成。

朱載堉形象的描繪出,「三教九流」在宇宙中,僅是滄海一粟。

這幅圖的言外之意是,三教九流都在宇宙的造化下產生,而主掌萬法之源的聖者,乃是一切智慧的源頭。世人真正尋找和等待的,是那位締造宇宙、包容佛道兩家的宇宙之主。

明朝《永樂大典》記載了《帝師問答歌》,也稱《燒餅歌》,是大明軍師劉伯溫向朱元璋講的後世預言。

劉伯溫說,末法時期真佛不在寺院中,濟世救人的彌勒佛掌握著「元頭教」,意思是掌握著萬法的源頭,一切的根本。未來佛(彌勒佛)下世傳法時,屆時萬法歸宗。

劉伯溫的預言和朱載堉的繪畫表現的內涵,不謀而合。

《混元三教九流圖》一直保藏在少林寺中,為後世探知萬法之源,認識宇宙的造化之功,提供了一條線索。

浩氣清盈的嵩山,歷經隋、唐、宋、元、大明,依然保持著坦蕩的淳風。在遠離人煙的地方,與清風為鄰的少林古寺,隨歷史的車輪一起駛過大明的曄曄重陽,繼續前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