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姪文稿》,全名《祭姪贈讚善大夫季明文》,為顏真卿書於唐朝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共23行、234字。鈐有「趙氏子昴氏」、「大雅」、 「鮮於」、 「樞」、 「鮮於樞伯幾父」、 「鮮於」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於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宮殿藏本顏真卿畫像 。(維基百科)
清宮殿藏本顏真卿畫像 。(維基百科)

顏真卿(公元709~ 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開元間中進士,遷殿中侍御史。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

安史之亂,顏真卿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顏真卿也是一位銳意求法、立法而卓有成就的書家。顏真卿為人剛正不阿、臨危不懼。他的字也剛勁雄健、結體嚴謹、法度完備,「望之知為盛德君子也」,讓人感受到一種浩然正氣。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好學顏體。在蘇軾、黃庭堅看來,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

《祭姪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姪子顏季明所作。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隊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顏杲卿見安祿山之面,憤而斥責,安祿山氣恨交加,命人用鐵鉤將顏杲卿的舌頭鉤斷,顏杲卿仍是怒罵不絕,安祿山遂將其父子二人一同凌剮而死,顏氏一門被害者三十餘人。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只得顏杲卿殘骸和其子季明的首骨攜歸, 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文通篇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用筆之間情如潮湧,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傾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裏行間。

行書《祭姪文稿》真跡,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維基百科)
行書《祭姪文稿》真跡,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維基百科)

《祭姪文稿》卷面並不清爽、字跡匆促,塗抹刪補之處時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溢於筆端,滿紙都是對叛賊的痛恨,對親人的痛悼。

顏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開篇書寫時,心氣尚顯平靜,「前十二行甚遒婉」,寫得大小勻稱,濃纖得體;隨著言詞的深入,行草書漸趨相雜,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滿腔悲憤,像火山迸發,狂濤傾瀉,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無不是書者心緒自然流露。真可謂以文哭、以墨哭,血淚滴於筆,浩氣充於文。

此帖原係祭文草稿,顏真卿本無意作書。但正因無意作書,不工而極工。整幅字寫得氣勢凝重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祭姪文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

元鮮於樞跋語謂:「《祭姪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元陳深曰:「《祭姪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映於翰墨,《祭姪文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歷代仿傚者不絕,褒讚不斷。◇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