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樂因為效法天地神靈的智慧,能夠通神,所以主要也用作祭祀與溝通天地神靈的工具,例如六代樂舞都是用來祭祀的,不同的時間與場合使用不同的樂舞,祭祀不同的對象。  

《六代小舞譜》,明,朱載堉。周代的雅樂中除了《六代舞》,還有《六小舞》,它們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小舞》也是祭祀樂舞。(網絡圖片)
《六代小舞譜》,明,朱載堉。周代的雅樂中除了《六代舞》,還有《六小舞》,它們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小舞》也是祭祀樂舞。(網絡圖片)

《周禮》記載說:在祭祀時演奏六代樂舞,演奏一遍,就感召來了鳥類和川澤之神;演奏兩遍,就感召來了短毛的獸類和山林之神;演奏三遍,就感召來了魚類和丘陵之神;演奏四遍,就感召來了長有細毛的動物和水邊之神;演奏五遍,就感召來了有甲殼的動物和土神;演奏六遍,就感召來了麟、鳳、龜、龍和天神。 

又記載:以夾鐘律為宮音,使用雷鼓雷鼗、使用獨生的竹子製成的管樂器、使用雲和山上的良木製成的琴瑟,跳起《雲門》之舞,冬至那一天,在都城南郊的圜丘一齊演奏起來,在演奏到六遍時,天神就會紛紛降臨,這時就可以向天神行使祭禮了。

同樣,在演奏《咸池》祭地時,演奏到第八遍時,會召來地神現身。

據此記載,在周朝早期祭祀時,演奏樂舞確實能夠感召神靈降世,親身接受祭祀,這也是早期樂舞能夠通神的力量所致。樂舞因為可以通神、降神,在當時便大量用於祭祀,於是便發展出了巫舞。

「巫」與「巫舞」

上古時期的「巫」可不是現代人心中的那些巫婆神漢的概念。現代人所認為的「巫」是處於社會底層的那些裝神弄鬼的、從事邪門歪道職業的人。上古時期的「巫」可不是這樣,他們社會地位非常高,受人敬仰,很多同時又是部落的首領。上古的巫大多都具有神通、具有超凡的能力與智慧,能夠通神,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在部族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商周巫舞。(網絡圖片)
商周巫舞。(網絡圖片)

《國語》中記載:遠古時只有精神專注、聰明智慧、光明聖潔、純潔高尚的人,神明才會降在他身上,使他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這樣的人男的稱為覡,女的叫做巫。

上古人類與天地神靈溝通的儀式,基本是通過巫進行的;而巫往往是通過樂舞這個載體來達到與天地神靈溝通與降神目的的。

從商朝留下的甲骨文中,關於巫舞的記載很頻繁,尤其在祭祀和求雨時,巫舞幾乎是不可少的。如:「庚寅卜,辛卯隸舞,雨。壬辰隸舞,雨。庚演卜,癸巳隸舞,雨。庚寅卜,甲午隸舞,雨。」

這裏所記載的「隸(dài)舞」又稱為「盤隸」,是上古求雨時跳的一種巫舞。古時候凡大旱必定會舉行「雩祭」來求雨,「雩」是古時候求雨的一種祭祀。隸舞是雩祭時所跳的巫舞,一般舞蹈者是由巫擔當的,有時帝王會親自擔當舞者的角色。如:「王乍盤隸」、「戊子貞,王其羽舞,吉」等,是商王親自跳「隸舞」和「羽舞」的紀錄。

商王求雨

關於商王求雨,最早源於商朝開國帝王商湯,在歷史上有著名的「湯禱桑林」的典故。

成湯桑林禱雨。(公有領域)
成湯桑林禱雨。(公有領域)

綜合《淮南子》、《呂氏春秋》、《屍子》等眾多古籍都記載:商湯推翻了夏桀,即位之初,天下連續五年大旱,顆粒無收。湯命史官在郊外燃燒柴薪,以牛羊豬作為犧牲,祭祀上帝,乞求降雨。

湯在祈禱時引咎自責,列舉了六條自己可能犯的錯誤,哀求上帝賜福降雨,但毫無效果。大旱延續到第七年時,民不聊生,湯又在桑林這個地方設壇,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後說:「要用活人作犧牲祭祀,上帝才肯降雨。」湯說:「祈雨本來就是為民,豈可因此而害民?」便決定用自己充當犧牲。他剪去頭髮、指甲,沐浴潔身,再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如果萬民有罪,都降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為我一人的無能而傷害了百姓的性命。」禱告完畢便坐到柴堆上,正當巫祝要點燃柴薪時,大雨驟然而降,連綿幾千里地,百姓一片歡騰,作歌作舞頌揚湯的大德,這便是 《桑林》之樂的由來。

對樂痴迷的上古社會

《桑林》之樂到了周朝時,仍然十分流行。莊子在描述庖丁解牛時,曾說庖丁的刀法、動作、節奏等,完全合乎《桑林》樂舞,將《桑林》之樂用在了解牛上,真是將樂舞用活、用神了。不光是庖丁如此,那個時代好像人人都這樣。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龍鳳紋玉佩(未完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龍鳳紋玉佩(未完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禮記•玉藻》中說:「古時候君子必須要佩戴玉珮。右邊玉珮碰撞發出的聲音應該是徵音與角音,左邊發出的是宮音與羽音,這樣左右兩邊的玉珮在行走時就能發出音樂之聲了。快走時要符合《採薺》之樂,慢行時要符合《肆夏》之樂。返身時所走的路線要符合規,呈圓形;轉彎時所走的路線要符合矩,呈直角形。前進時,要將身體略俯,像作揖一樣;退後時要微微仰起身子,這樣,玉珮就會隨著人體姿態的變化而發出諧和的樂聲了。君子乘車的時候,能聽到車上的鑾鈴、和鈴的聲音,步行的時候,應聽到身上玉珮奏鳴的聲音,因此一切邪念就不會進入君子的心中了。」

《周禮•大司樂》記載:天子慢走時要合乎《肆夏》的節奏,快走時要合乎《採薺》的節奏,乘車出行時也是這樣。向後轉、左右拐彎、下拜行禮等,都要合乎鐘鼓的節拍。

北齊彩繪舞樂俑。(hanfulove/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北齊彩繪舞樂俑。(hanfulove/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看到這些記載,會讓現代人費解:這是一個對樂如何痴迷的社會啊!但這就是我們高貴而又典雅的先祖們的真實生活寫照啊!

周朝的貴族子弟從13歲開始就要學習「六小舞」,15歲要學「象舞」,20歲要學習「六代舞」,這些舞不學會都無法踏入社會。那個時期,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時時都沉浸在樂中,處處都離不了樂,整個社會和國家都形成了一個由樂所構成的奇妙氛圍,一個樂的世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