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是唐代著名詩人,他有一次路過南昌,到都督閻伯嶼家中赴宴,在宴會中,即席著文,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其中有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滿座的人都很驚佩,嘆為奇思妙筆!誰知不久,王勃竟在海上落水淹死。當時有個老漁翁,把他的屍體打撈起來,在海灘一隅,掩土為墳,加以安葬。

據當地民間傳說,從此每夜,都能聽到墳裏有個聲音,在洋洋得意地吟誦那兩個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海邊的漁民聽多了,漸漸地厭煩起來,卻又沒有制止的辦法。還是那位老漁翁,年高智廣,幼年讀過幾句詩書,他想到:王勃這個死鬼,反反覆覆地吟誦那兩個句子,無非是自誇自賞罷了。我只要指出他句中的毛病,擊中要害,他就無顏再吟了。於是,他對著墳頭說道: 「你這個王勃,每天夜裏念個沒完,也太自信了。其實,你的句子,還有個小毛病:那‘與、共’兩字,就很多餘。刪掉它們,只寫成:‘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才更加簡潔精煉呢!」

奇怪得很,經老漁翁這麼一批評,王勃的墳中立刻吟誦中止,寂然無聲。從此,海邊又歸於安靜。

這個民間傳說故事,說明文藝作品的語言,需要簡潔精煉。最理想的作品,應該是:「增一字便覺其多,減一字便覺其少」,就像人的雙眼一樣,增加一隻眼晴,三隻眼,不好看;減少一隻眼睛,獨眼龍,也很醜!

那麼,怎樣才能把文章的語言,寫得簡潔精煉呢?

一、    深入生活細觀察。

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優美的語言也只能從生活的海洋中去吸取。例如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概括生動,準確自然,氣勢宏偉。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妙語。但這樣的詩句,王維在京城時便寫不出,只是到了開元二十五年(紀元737年),王維被排擠出朝廷,離開京城,前往邊地時,仔細觀察、體驗了蒼茫遼闊的邊地風光,才寫出來的。如果脫離生活,閉門造車,僅憑瞑思苦想,絕對寫不出這麼優美的作品。

二、    善於集中巧剪裁。

把要寫的內容,分類排隊,適當安排。按照主題思想的需要,進行剪裁。該棄則棄,該略則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最能「出戲」(即最富藝術性)的地方,詳為鋪排,著力點染。繪增五色,既錯彩而鏤金;入木三分,更窮形以盡相。揮灑妙墨即如雨,務使佳句更似雲!切忌: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不辨輕重,西瓜芝麻同樣撿。

三、    字斟句酌多修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傳說歐陽修寫《醉翁亭記》,原來的開頭是「滁州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後來,有人指出:開頭寫了這麼一大堆山,實在太囉嗦了。歐陽修接受意見,改為「環滁皆山也。」僅存五字,卻已將前意概括無遺,使文章簡潔精煉。使該文,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有一位評論家曾經指出:「言簡意賅的語言,才能使人牢牢緊記;冗長的文字,很難在記憶中長存。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把時間、才力和勞動,浪費在空洞、多餘的語言上。」(歌德語) ◇

~摘自【正見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