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三文魚是這個世界上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魚類,每100條人類食用的魚當中,大約有11條是三文魚。在歐美國家,市場上出售的魚類以三文魚佔大部份,而日本以三文魚為主要原料的刺身,後來在東亞各國也逐漸流行起來,甚至在中國大陸也日漸成為小康生活的一種標誌。

三文魚,學名叫作鮭魚,是這個世界上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魚類,每100條人類食用的魚當中,大約有11條是三文魚。圖為三文魚製成的料理。(Fotolia)
三文魚,學名叫作鮭魚,是這個世界上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魚類,每100條人類食用的魚當中,大約有11條是三文魚。圖為三文魚製成的料理。(Fotolia)

三文魚,學名叫作鮭魚。鮭魚有不同的種類,除了三文魚之外,還包括歐美的鱒魚。中國東北部、日本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的大馬哈魚,也是三文魚的一種。三文魚不但是一種流行的食品,亦是一種甚為健康的食品。三文魚肉呈橙色,是紅肉的魚類,含有高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卻較低,也有少量白肉的野生品種。

上世紀50年代之前,中國東北還有「棒打獐子杓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裏」的說法。所說的「杓舀魚」,就是指的大馬哈魚。然而現在大馬哈魚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除了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部份地區之外,歐亞大陸的東北角已經很難見到大量的野生大馬哈魚群了。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美加西岸的野生三文魚,不包括大馬哈魚,以及北歐大西洋三文魚和歐洲的鱒魚。三文魚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萬里海疆遊歷之後,必定能回到出生地產卵然後死亡,把大海的一部份帶回到陸地上,生命則永遠循環不息。這種生物不但溝通了海洋和陸地,也同時溝通了自然和人類。

回想起以前在中國大陸時,有一天,一位香港朋友請我到一家高級酒店吃三文魚刺身。那時的中國大陸,吃三文魚還不算是很流行。朋友說這個酒店的三文魚是從加拿大進口的野生三文魚,價錢很貴。這是我第一次吃三文魚,不知是不是「崇洋媚外」的心態作祟,我這個比較抗拒吃生魚的人,也確實覺得三文魚的味道很鮮美,一口一塊,沾上醬汁和配料,別有一番風味。

到了加拿大西部的溫哥華後才知道,三文魚貴得實在是有道理。當初我那一筷子下去,看似很簡單,那可是4、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等待,那條魚才從幾千個魚卵中脫穎而出,經過孵化、游向大海、成長,長大成「魚」後被捕捉到,再千里迢迢從加拿大送到中國大陸去,成為我筷子下的美食。

千分之一的倖存者

加拿大的野生三文魚以太平洋三文魚(Pacific Salmon)為主,也有大西洋三文魚(Atlantic Salmon),但野生大西洋三文魚已比較少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於2001年5月30日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整個大西洋海域的野生大西洋三文魚數量在過去30年中下降了80%多;在歐洲和北美地區的309條河流裏,這一魚種已經絕跡。目前約90%的大西洋三文魚群只能在挪威、冰島、愛爾蘭和英國的蘇格蘭這幾個地方不受干擾地生活。

現在,大西洋三文魚的人工飼養業已經非常發達,而太平洋三文魚大部份仍是野生捕捉的。

加拿大的太平洋三文魚主要分佈在加拿大西部的卑詩省境內(British Columbia,又稱BC省)。

卑詩省內縱橫交錯著1萬多條的溪水和河流。河的兩邊,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佈。這些河流和湖泊大部份被森林覆蓋著,河床清潔、泉水處處,加上適宜的水溫,就構成了太平洋三文魚繁殖產卵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因為太平洋三文魚屬冷水溯河產卵魚類,牠們喜歡選擇在沙礫河床、水流清澈的穩水河段或湖邊產卵排精。

在太平洋三文魚的一個生命周期中,平均一對雌雄太平洋三文魚可產下3,000到4,000個受精魚卵(Eggs),其中有大約300到800個能存活下來,孵化長成魚秧(Fry),這些魚秧有大約50到200尾能存活下來,長成兩歲大的小三文魚(Smolts),小三文魚會在海裏覓食求生,這個過程中有大約4到10尾能存活下來,長至成熟(Adult Salmon)。最後,大約有2尾能衝破重重障礙,洄游到當初的出生地產卵排精,完成一個生命迴圈周期。

神秘的大洄游

太平洋三文魚主要有5大品種,其中以紅鱒(Sockeye Salmon)最富傳奇色彩。牠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一種稱之為「迴圈優勢」(cyclic dominance)的現象。每隔4年,成千上萬的紅鱒三文魚,向卑詩省著名的大河——菲沙河(Fraser River)口集結,然後浩浩蕩蕩地向牠們的出生地進發,形成著名的三文魚洄游景觀。2002年和2006年的Sockeye三文魚大洄游,2、300萬條三文魚把菲沙河上游河段的阿當斯河(Adams River)河道染成了紅色,此等奇景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爭睹。但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這種現象的真正成因。

Sockeye三文魚的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強烈的「認祖歸宗」特性。牠們會在一個固定的淡水河或湖裏出生和生活一段時間,如果想人為的把牠們移到別的水域,牠們往往不能生存。牠們在那裏生活一段時間後(一般1到2年,有些長達3年),游向大海。當牠們在海裏長大成熟後,不管牠們走得多遠,牠們也必定會想方設法,回到牠們的出生地來產卵。不管途中有多少險阻,牠們總是勇往直前,寧可死在回鄉的途中也在所不惜。

壯烈的「跳躍者」 

洄游故土的三文魚,要逆流而上,飛躍無數堤壩湍流。(Walter Baxter)
洄游故土的三文魚,要逆流而上,飛躍無數堤壩湍流。(Walter Baxter)

太平洋三文魚的洄游過程令人感歎!自進入河口開始,牠們就不再吃任何東西,全力趕路。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三文魚的產卵地一般靠近淡水河的源頭,比較而言,也就是在高處,三文魚在洄游的過程中,就得不斷的向高處游,一個一個坎地過,不少地方水流很急,有的還形成瀑布,逆水游不過去,就只能跳過去。因為牠個大體壯,這一跳與我們中國鯉魚的「跳龍門」相比,相信要出色得多。所以,三文魚的拉丁文學名叫Salmo,意為「跳躍者」,是對三文魚最恰當不過的描述。

這一路的跳躍和衝撞,逆水搏擊,三文魚銀白色的魚身在逆流而上的過程中變成猩紅,據說這是因為用力過猛,崩裂了血管,殷紅的鮮血浸透全身肌膚所致。到達產卵地後,牠們還不能休息,要繼續完成逆水洄游的最後輝煌——產卵排精。

太平洋三文魚產卵前,雌魚要先挖一個產卵坑,牠會側扁游動,以尾鰭來回扇動拍打沙石,築成一個產卵坑,然後將晶瑩的橘紅色卵產在坑內,此時雄魚在旁邊,通過不斷地與雌魚摩擦身體,將精子排在孵坑中,使之在坑中受精,有時會有幾條雄魚同時為一條雌魚產的卵受精。

產卵排精後,雌魚又用尾鰭推拍沙石,將受精卵埋好,如果一個卵坑不夠,雌魚還會繼續挖坑,直至產卵排精完畢。

至此,三文魚的「新婚」宣告結束。這時的「魚們」已經遍體鱗傷,牠們已耗盡了生命中的一切,接下來或在幾周內,牠們會安安靜靜地死去,從此撒手「魚」寰,完成其悲壯的死亡之旅!

生命周期循環不息

但是,生命的種子已然播下,新的一個生命迴圈即將開始。儘管這些受精的魚卵可能被後來的三文魚挖坑產卵時翻出來,或者被其它魚類、水鳥和野鴨掠食,還是有部份能夠倖存下來。

隨著冬天的來臨,卑詩省境內被冰雪覆蓋的1萬多條河流中,在寂靜、清澈、冰冷的河水下面,新的生命開始萌動。在深冬或晚冬時節,倖存在沙石堆中的魚卵開始發育,然後孵化出有點像小蝌蚪的小魚苗(alevins),這些小魚苗繼續待在卵坑裏,以卵黃為營養,直到春天來臨,才從卵坑的沙石堆裏鑽出來,成為魚秧(Fry),這時的魚秧大約2厘米長。但是,迎接牠們的並不都是明媚的春色,牠們非常容易成為蒼鷺等飛鳥和野鴨的美食。

有兩個品種的太平洋三文魚(Pink三文魚和Chum三文魚)的魚秧,從沙堆裏鑽出來後,立即沿河向下游向大海,而其它3個品種的三文魚(Sockeye三文魚,Chinook三文魚和Coho三文魚),則會在溪澗、河流和湖裏生長一段時間,最長的達3、4年之久,長成小三文魚(Smolts),然後才會游向大海。

這些小三文魚長約12厘米左右,在魚鱗上長出一種銀色的被覆,既可保護牠們免遭掠食者的發現,又可以使牠們從淡水的生態環境過渡到鹹水的生存環境中。但是,即使這樣,大多數三文魚從魚秧長成小三文魚這段時間,還是會被吃掉,只有不到1/4的能活著進入成長期。

在大海裏,三文魚生長迅速,牠們有豐富的食物來源: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和小蟹蟲等。但是,有「虎子」的地方必是「虎穴」,牠們每天在享受豐富美食的同時,要面對鯨魚、海豹和其它魚類的攻擊;同時還要面對大量捕魚船的威脅。這樣,經過幾年的出海「淘金」之旅,倖存下來的成熟三文魚,有一天在生命深處的某種神秘的感召下,開始向各個河口集結,進行新一輪迴游產卵的宿命之旅。

三文魚具有超能力?!

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一直對太平洋三文魚的「認祖歸宗」能力很感興趣,不少人對此進行了長期研究。研究的結果也令人驚異:太平洋三文魚似乎擁有人類都不具備的超能力。

太平洋三文魚好像能感知地球磁場並利用它進行定位,不但如此,牠們似乎還有天體導航能力——這已經超越了地球的能力範圍;牠似乎還有感知太陽偏振光的能力;還有透過大陸架和其它陸地標誌進行定位的能力。當牠們接近母親河時,牠們似乎可以通過嗅尋一種特殊的氣味,找到牠們的出生地和童年時生活過的地方。

三文魚減少灰熊餓極而侵擾民居

灰熊捕食三文魚。(溫哥華水族館供圖)
灰熊捕食三文魚。(溫哥華水族館供圖)

灰熊大快朵頤三文魚的景像已不復多見。

1999年9月,在溫哥華西北部約300海浬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叫河口(RIVERS INLET),它是卑詩省最著名的三文魚垂釣風景名勝區之一。在那裏,有一頭灰熊被射殺了,因為牠襲擊了村莊。接下來的10月份,另外6頭又被殺死,2000年1月中旬,這個數字上升至14頭,另外還有兩頭黑熊被射殺。

這是村裏80多位居民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他們和灰熊在這個天堂般的地方和平共處了幾個世紀。他們是一個原著民部落——Oweekeno族人,以三文魚為生。灰熊在當地人的文化裏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不少歌詞、故事、雕刻、圖騰和名字都跟灰熊有關,當地甚至有一個傳統的舞蹈叫灰熊舞(Grizzly Bear Dance)。

據村裏的人回憶,從有記憶的時候開始,每年秋天,灰熊就會從村子裏穿過,到Wanuk河獵食三文魚,村民從來沒有聽說灰熊曾經襲擊過人類。人和熊各行其道,互相尊重。

但是這個秋天就不一樣,灰熊還是出現了,但是這次牠們不是經過村莊,而是佔據民房的走廊、後院等,有些甚至破門而入,居民採取各種威嚇的辦法也無法令牠們離開。最嚴重的一次,9頭灰熊在同一時間在村子裏轉悠,挨家挨戶的找食物。

居民們最後不得不決定射殺一些灰熊。直到幾頭灰熊被射殺屠宰後,居民們才找到了灰熊怪異行為的原因——原來是餓成這樣的。一名村民說,一頭灰熊體內的脂肪甚至還裝不滿一個咖啡杯!灰熊的正常體重達500到1,500磅,但入侵村子的灰熊體重只有300到400磅。

負責射殺入侵民居灰熊的當地居民Frank Hanuse說:「灰熊們到村子裏來是因為實在太餓了,牠們是無辜的,就因為這個把牠們撂倒實在太難受了。」

RIVERS INLET地區的中心地帶是一個38海浬長的湖,叫Oweekeno湖,連接著17條河流,Wanuk河是其中一條河流。Wanuk河曾經是Sockeye三文魚洄游的第三大河流,但到了1999年,幾乎沒有三文魚回到Wanuk河以及周邊地區,而在最高峰的年份,洄游的三文魚達到了340萬尾。即使在1999年的前5年,每年的三文魚洄游量仍達3.5萬到6萬尾,足夠當地居民和野熊食用,但1999年只錄得3,500尾左右。◇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