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是陶瓷藝術的家鄉,走過鶯歌老街,目光坐落上個世紀初的建築風韻,彷彿回到繁華的過去,曾經林立上百間窯廠,如今僅存20~30間,從繁華到沒落到再復興,鶯歌燒窯的藝術家們默默耕耘。如果碗底有「飽」與「幸福」字樣,吃完飯彷彿就是最大滿足;這是傳統窯廠創新的故事,也是下一代承襲傳統的過程。

在鶯歌窯廠耕耘35年的老品牌祥鑫窯,以生產潑墨山水和油畫質感釉色的藝術陶瓷著稱。窯廠主人毛昌輝自外銷起家,常年欣賞故宮畫作,徜徉於藝術的陶冶,最終展開在陶瓷上的作畫之路。

毛昌輝工作照。(Moa's樂陶陶提供)
毛昌輝工作照。(Moa's樂陶陶提供)

與平面的畫布不同,在弧面立體的陶瓷上作畫,光是構圖就有一定難度,加上對色澤質地的要求,擁有化工專業背景的毛昌輝,投入30餘年研發油畫質地的釉彩,色彩繽紛且呈現油畫顏料的肌理,讓他的作品蘊含不一樣的特色面貌,充滿生機。

毛昌輝的3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在他經營的窯廠中度過。「窯廠就是我們的遊樂場」,大女兒毛潔軒說,「我們在工廠長大,樓上是住家,樓下就是窯廠;下來就跟師傅要陶土玩起扮家家酒,跟阿姨聊聊天就坐下來畫畫。」

毛家姐妹,毛潔軒(左)與毛選媛。(Moa's樂陶陶提供)
毛家姐妹,毛潔軒(左)與毛選媛。(Moa's樂陶陶提供)

那段快樂的時光無拘無束,充滿天馬行空的創意揮灑和溫暖的回憶。「我們也會畫自己的碗,從小就承襲爸爸的手繪傳統!」毛潔軒笑著說,孩提時累積的經驗值讓她對窯廠、陶瓷一直保有特殊情感,因此,當妹妹無意間與親友分享的文創陶碗大獲好評時,三姐弟決定創業,自創品牌。

一時突發奇想 成創業契機

「會做生活陶完全是一個契機。」毛潔軒說,妹妹某一天突發奇想,如果在碗底寫一個「飽」字,吃完飯看見就知道自己吃飽、滿足了,她在網絡上分享「飽碗」的照片,朋友們紛紛表示「太特別了」、「好希望擁有這樣的碗」;於是,「飽碗」、「呷飽碗」、「平安喜樂碗」等暖心產品也隨之出爐。

如果只是興趣,往往都被鼓勵,但要變成生意,反對聲浪就出現了。毛昌輝起初無法理解孩子們的想法,自己經營窯廠30多年,在藝術陶瓷領域也有一定聲望,傳統山水的藝術陶瓷作品,一件作品動輒20~30萬元台幣,看著孩子辛辛苦苦地手拉胚、燒製、上釉、作畫,一隻碗幾百元至上千元台幣,他只覺得不值。

「爸爸覺得我們在走回頭路,當初他也是這樣一塊一塊的陶瓷外銷,而我們現在也是一隻一隻的碗在賣。」毛潔軒說,父親期許兒女站在他的肩膀上繼續成長,但是對孩子們來說,藝術陶瓷與生活陶的屬性截然不同,商機亦不可同日而語。

祥鑫窯的藝術陶瓷作品體積大,燒陶時,生活陶只在放在邊邊角角,隨著時間推移,慢慢1/5的空間是生活陶,漸漸的是1/3的空間,真正意識到頗成氣候,已經半窯都是生活陶了。

堅持手作 盼讓人感受到心意

但是,似乎傳統的老師傅都有一付牛脾氣,毛昌輝依舊不看好,認為孩子們像玩扮家家酒。「過程中就是不斷考驗,非常煎熬!」毛潔軒說,儘管後來做出成績,在誠品書店取得通路、接到百貨公司大量訂單,也不乏媒體報道,甚至比賽獲獎,「爸爸曾賭氣,說不燒陶,就真的罷工。」

那怎麼辦?「只能用拗的囉!」毛潔軒笑說,她明白爸爸的苦心,不希望孩子吃苦,其實生活陶做得好與壞,爸爸都看在眼裏,鶯歌的其它窯廠師傅也會誇,自創品牌越來越知名了。然而,真正獲得首肯是在父親2006年中風時。「所幸沒有甚麼大礙,但爸爸的體力大不如前。」毛家姐弟自此真正接手家業,辭去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回到悶熱、粉塵飛揚的窯廠。

現在三姐弟,承襲父親手作的傳統,與老師傅們從一抔土開始,手拉坯塑形,燒窯、上釉、繪畫,簡單的一隻陶碗,承載著雙手的溫度與全神貫注的投入。「手作是我們的堅持,雖然不是親自送給客人,但希望客人收到時都能感受到這份心意。」

繪製。(Moa's樂陶陶提供)
繪製。(Moa's樂陶陶提供)

目前新品牌的門市籌備也告一段落,回想當初甚麼也不懂,學傳統窯廠用報紙包陶碗,宅配中摔破,到自己設計禮盒、縝密包裝,開發一個個通路、接獲一張張訂單,毛家姐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許,老窯廠延續了命脈,並從創新分支走出自己的路,同時承襲父親對藝術的堅持與手作傳統。

出窯。(Moa's樂陶陶提供)
出窯。(Moa's樂陶陶提供)

毛潔軒說,「小時候的回憶對我們很重要,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多接觸手作、揮灑創意。」門市的空間規劃包含親子互動區,預計年前能開幕,未來大朋友、學生或學徒的課程,也在陸續規劃中,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承襲燒窯傳統,並再次發光發熱。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