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看「兩會」,自然與國內人士不同。後者關心十九大的人事佈局,例如王岐山是否會留任,胡春華、孫政才等能否進入政治局常委等;兩會提出的經濟政策是否會對樓價有影響,稅制改革能否減輕中產階層的負擔。

香港媒體自然關心中國領導人對特首選舉的表態。從法治的立場而言,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責任就是依照既定的制度保證選舉依法公平公正地進行。除此之外,實在不宜再加評論。然而來自北京的種種干預,足以反映領導層對香港形勢缺乏安全感,亦提升香港市民對北京屬意候選人的反感。

從電視台對「兩會」的報道,譚惠珠、范徐麗泰等港區人大政協的表現實在令人作嘔。作為香港的民意代表,首要的責任是反映市民的訴求,向領導人質詢對港政策。即使是國內其他各省的人大政協團,總會趁機為地方爭取政策優惠和項目。

香港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則只會向香港媒體表述中央的對港政策,難道中央領導人不能透過官式場合和主流媒體宣示立場,要他們作傳聲筒嗎?他們的表現,只會削弱中央政府在市民眼中的認受性。

中央領導人以至其下負責港澳事務的官員,不斷強調「港獨」的威脅;連梁振英被委任為政協副主席,也被認為是因為他應對「港獨」的貢獻。這樣的立場,適足以反映中共領導層對香港形式缺乏了解。

香港的本土組織,目前正面對發展危機。他們一直就「港獨」未有較為完整的論述和政綱,更談不上有行動綱領和時間表、路線圖。沒有甚麼香港人會認為「港獨」是現實的政治選項;「港獨」的議題,只是對現實不滿的一種反映。這就是梁振英被稱為「港獨之父」的原因。

但是目前北京強調「港獨」的威脅,很可能是利用這個「稻草人」,為種種鎮壓手段提供藉口。既然「港獨」的威脅嚴重,自然沒有討論政改的空間;自然需要進行「二十三條立法」;對民主運動的打壓,當然變得振振有辭。

特首選舉對香港人固然重要,但北京不改變其對香港的政策,誰當特首不會有太大的分別。就「兩會」的種種觀察,北京對香港的政策未有什麼改變;香港人不宜樂觀。

針對行政長官選舉,民主運動的主流立場清晰,就是全力阻止中央支持的候選人當選,要求選舉要反映民意。民意支持度低的候選人當選,民意支持度高的候選人落選,證明選舉是權貴間的小圈子選舉,選舉制度沒有認受性。

北京官員不斷強調中央有權不委任「小圈子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明顯突出北京不尊重法治、缺乏安全感。十多年前,浙江貴州兩省人大選出不是黨組織屬意的省長,結果中央最終還是接受省人大的決定。今天是進步還是倒退,不是很清楚嗎?◇

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 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