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突然手震或腳震,或是不能自主的不斷顫動,很多人會想起跟柏金遜病有關,但其實並非所有肢體顫動都是柏金遜病引起的。

最近有病人因為出現手震,到筆者的診所求醫。細問病史後,原來那位病人已經到過幾個西醫求診,當中也包括了神經專科西醫,可是得出的結果卻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柏金遜病,有的卻說不是,令病人感到無所適從。

導致醫生對同一個病人得出不同的診斷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暫時尚未有簡單直接的方法可診斷出柏金遜病,現時仍然依靠臨床診斷——即根據臨床的症狀作診斷。假如病人的症狀不典型,或是只是最初期的柏金遜病,甚至乎只出現手震腳震但無其它症狀時,就會令很多醫生一籌莫展。

面對這種情況,中醫在診斷和治法上卻有不同的取態。首先,中醫體系之中,病名並不是處方用藥的依據,中醫看病時強調弄清病人的體質——即寒熱虛實。病人如果因為手震腳震求診於中醫,假如在臨床上症狀吻合,就會獲診斷為顫症。但其實中醫的顫症包括了現代醫學裏多種會引起肢體顫動的疾病,其治療方法是調整病人的陰陽氣血,所以每個顫症的病人所獲的處方皆不同,這是因為中醫著眼的地方是病人的體質。

早於《黃帝內經》內已對顫症有所論述,其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中「掉」就是震顫的意思。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黃帝內經》其實已粗略將「風」、「震顫」和「暈眩」歸作同一類別的疾病。眾所周知,風是不靜止的,跟震顫的性質相似,故此患有顫症的病人,或多或少體內總有風邪。在治療顫症時,中醫多數會在處方中加入熄風袪風的中藥。

另一方面,「皆屬於肝」亦指出顫症與肝是息息相關的。例如肝陰不足、肝陽上亢都會引致肝風內動。在治療顫症時,中醫會運用平肝、清肝及滋肝的中藥來平衡肝氣,然後再進一步分析病人的症狀,在調肝和熄風的基礎上,再臨症加減,達致按照病人的獨特體質處方。

因此,儘管手震腳震不一定是柏金遜病,但中醫能針對各種的顫症,在未有明確的西醫診斷時,仍能辨證論治,為眾多求醫無門或不知所措的病人打開了出路。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