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歲的王太太,感冒5天,初起症狀是流鼻水、鼻咽部微熱感,接著有發燒、頭痛、咽喉腫脹疼痛、聲音沙啞、全身性肌肉酸痛無力感。原本想以休息、多喝水來自然痊癒,但症狀持續加重,只好前往就醫。經醫生評估為類流感症狀。但是王太太心裏想,不久前才接種流感疫苗,怎麼還是得到流感呢? 流感疫苗沒效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生吳勇璋說,由於流感疫苗在接種後約2周才會產生保護力,但若在接種前就已經有流感病毒潛伏在體內,或是未產生保護力前即被感染,都可能造成接種疫苗後仍然得到流感。

類流感的症狀

吳勇璋表示,每到冬季期間,因感冒來門診看病的患者相對增加許多。醫生看診時要辨別一般感冒與類流感症狀的差異,較大差異是流感會出現發燒、全身性酸痛與疲倦感,此時若未就醫治療,容易往重症發展,演變為肺炎或其它危重疾病。3歲以下幼兒則需觀察食慾或活動力是否下降,老年人則要注意有無呼吸困難、咳喘加重的症狀,因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緣故,可能沒有發燒的症狀,所以要特別注意。

中醫角度看流感

在中醫角度來看,人為何會得流感,還是要從人體自身的正氣與外在環境邪氣強弱來說。吳勇璋解釋,人體的正氣除了抵禦外在邪氣侵擾,還可以調節自身陰陽平衡的狀態,來適應外在不平衡的能力,以及生病遭受破壞後具修復身體的能力。外在的邪氣則泛指各種致病因素與溫度、濕度、氣壓等環境的變化。不同環境會改變病原的生存條件,影響人體的適應力,導致不同的疾病,因此中醫治療疾病是以「扶正祛邪」為總綱來發展。

另外,中醫對寒邪的一個基本概念是「寒則收引」,這種收引的力量首先讓皮膚感受,使得皮膚緊繃,汗腺排汗功能變差。皮膚排汗功能是身體散熱的重要機制,當身體蓄積過多的熱,但又因為受寒使得熱散不出去時,這些熱能就會在體內竄動,就可能從呼吸道產生症狀,例如:鼻腔發熱、咽喉腫痛、咳嗽有黃痰等,或是熱能蓄積在骨骼肌肉中,造成關節或肌肉酸痛,或在腸胃道中把水份蒸乾,導致消化不良、排便困難。

中醫治療與預防流感

吳勇璋提出,中醫在治療流感上,一方面要袪除風寒,一方面要兼清裏熱,孰輕孰重就看患者當下症狀,讓專業中醫生來判斷。風寒重者,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鼻水、咳嗽,裏熱重者,高燒不退、口乾舌燥、咽喉腫痛、肌肉關節酸痛。另外還要判斷患者是否體質虛弱或偏燥,藥方中適度補充津液,預防過度發汗而損傷陰液。常使用的方劑有荊防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甘石湯、清瘟敗毒飲、羌活勝濕湯等,上述方劑皆須合格中醫生判斷方能使用。

在中醫角度看流感的預防方面,主要是提升自身正氣為首要重點。情緒保持平和、勿急躁緊張、適度規律運動、休息睡眠充足、避免過度勞累、避免刺激性或過量飲食、正常排便等都是基本要件。若有受寒狀況,沖個熱水澡讓皮膚放鬆,可減少寒邪的影響,電單車族要特別注意頭、頸、面部的保護,建議使用圍巾口罩以減少接觸風寒邪氣。頸部若受風寒,可以先用雙手搓熱頸部,或用吹風機、沖熱水澡讓頸背部溫暖。

吳勇璋提醒,在流感流行時,要減少出入公眾場合,必要時使用口罩,勤洗手等方式也都是預防的基本觀念。有感冒症狀時忌諱吃補,特別是在冬天民眾喜歡吃薑母鴨或羊肉爐,其中的配方藥材多屬溫燥,雖可暖活身體,但若已有風寒邪氣潛伏體內時,會讓感冒加重更難痊癒。◇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