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Fotolia

創業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價值觀重塑的階段。創業者也是普通人,我們沒必要過份埋汰或神話這個群體。創業者如何審視自己與環境,往往只是這個大環境的一個縮影,但能否真誠對待自己、項目、團隊、投資者也將決定他們能走多遠。

近期,中國大陸針對創業者的討論(也可以說解剖)越發血腥了,在妖魔化的過程中很多情緒加入其中,通過社交媒體的發酵也越來越廉價——自然失去了本身討論的意義。我們太熟悉這個套路了,因為此前我們被很多創業奇蹟所感染振奮,為他們在短時間就成為獨角獸而驚歎,也為他們一次次獲得融資也羨慕嫉恨:憑甚麼他們可以「成功」,按道理我比他們更優秀啊?

事實上,更多普通的人也正在加入創業大軍,因為在「大眾創業」的感召下,表面上看去創業的門檻正在降低。可是,當你真正成為創業者的那一天開始,才發現創業是一個有非常高門檻的事情,在面臨一個又一個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難題後,他們只能用一個又一個謊言來掩蓋能力上的不足。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剪電線」等突破商業道德底線的事情更是不足為奇。

「世界末日就要來了,你們為甚麼卻視而不見?」最近看的一部電影《龐貝末日》裏的一句台詞這樣說。

對於體育產業更是如此,當很多人都以為機會真正到來的時候,能夠抓住的人也是少數,因為在機會面前,很多赤裸裸的人性弱點開始暴露:人品、道德、誠信、謊言等滿天飛,而專心與專注研發產品的卻是少數。

基於此,我來總結下(體育)創業者經常說的十大謊言。

1.只有成功,沒有失敗

我的微信上經常會遇到希望跟我聊一聊的創業者,但當我跟他們真正坐下來探討的時候,不少人會一直吹噓自己的成功。比如,融資如何如何;項目進展又獲得了多少用戶;又佈局了甚麼方面……這沒問題,但從頭到尾也聽不到他在商業方面的反思與艱難。

這極不正常,或許對方有所保留。但一個真正好的創業者更多是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錯誤,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而不是將自己包裝得全是優點的創業者。

今年初,我在一家旅遊新聞網站Skift看到創始人Rafat Ali的一篇文章《我們如何戒掉風投癮從而找到盈利之道》。它對我觸動很大,準確地說它是一篇反思文章,而創始人在自己官網來對全體用戶反思也不多見。在文章中,Rafat Ali提到在早期融資時為了迎合投資者而編造了很多謊言,包括講了很多故事,而且他自己內心也認為這些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事後我非常沮喪,」Ali寫道,「當時即使拿到了錢,我也會對自己撒謊說我們會做到甚至說能做到那些事而感到骯髒。」

在融資遇到困難後,Ali開始反思,並將自己之前大平台貪婪的商業模式改得更為細小與垂直,並獲得了第二筆融資。

本來,Ali計劃在那次融資完成後,他會帶領團隊去冰島團隊建設、度假。結果,在融資困難時,Ali並沒有改變計劃,他帶領團隊在這次旅行中集體反思,深刻認識到自己團隊的優勢與劣勢,而更加專注在某一個方面。

這個本來應該融資成功後的旅行,但遇到挫折後,Rafat Ali並沒有改變計劃,讓一場旅行變成團隊集體反思。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設想!

2.我要幹掉樂視體育

在一個路演活動上,一位90後的創業者做了一個視頻媒體類創業的BP(商業計劃書),他對投資者說:「我要幹掉樂視體育。」

投資者看了他的BP,就是從體育視頻起家,讓用戶自拍自己的體育運動視頻。看後,投資者很驚訝,這位創業者補充說:「即使幹不掉樂視體育,我做這個行業的第二。」

這是一部份創業者的心態,當樂視體育衝在前面的時候,很多創業者希望也能這樣切入,並希望在短時間內成為這個行業的第二。他們太小瞧商業上勇敢者的力量了,在體育行業,目前視頻、版權、經紀等各個業務方面都出現跑在前面的公司了,那麼,當再創業時最好是避開他們,跟他們有差異化,只有這樣才可能活著。因為他們在成為準平台的時候,想切入任何行業的時候都相對容易,而創業者能夠抵抗的實力卻有限。

我們也看到了,不管是樂視體育、體奧動力,還是騰訊、阿里、蘇寧、虎撲等,他們都在進行投資或併購,如果你是有價值的小而美的公司,他們肯定會打你們的「主意」。

3.做壟斷性的平台

或許,中國的商業壟斷文化影響到了每一位創業者。所以,我遇到很多體育創業者動輒喊出自己的口號就是:壟斷棒球、橄欖球、足球等。各位要意識到,愈是大平台你做成的可能性就愈低。當然,在體育產業初級階段,很多項目剛剛發展,比如不少小眾項目如以色列格鬥、巴西柔術、馬術、棒球、橄欖球等,這些領域創業屬於準「空白」,但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做個大平台,壟斷整個體育項目的市場——應該更加細分地切入,這樣你成功的概率才有。

而且,這些小眾項目的創始人經常說一句話是:「這個行業除了我們公司的20人,其他人都不懂(棒球、橄欖球)!」

如果是這樣,做壟斷性的平台更是一個「謊言」,如何跨界讓其有更多玩法,抓住用戶的痛點,這才是關鍵。

4.造假自己大公司的履歷

我們經常遇到不少創業者喜歡吹噓自己大公司的經歷,比如百度、騰訊、阿里等,他們說很多年前是一名高管,而且在公開場合與媒體報道都去說。但實際上,一旦去核實的話會發現,不少人之前頂多與這類公司有些合作,但別說高管了,連正式員工都不算。

這裏面就牽扯到創業者人品的問題了,更主要的,創業跟出身與出處關係並不大,並不是說你來自某某機構或公司,你創業成功的概率就很高(當然,某些投資者喜歡聽這樣的故事)。我之前在一篇專欄就提到了,在體育行業,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只要你敢於豁出去,全力以赴,找準用戶的需求,你的公司就可以活著。反之,在資訊無比暢通的今天,造假只能讓自己醜態畢露。(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