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書《晉祠銘》。(公有領域)
▲ 唐太宗書《晉祠銘》。(公有領域)

▲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
▲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

太宗為當世書法大家,其書深得羲之精華,宋張耒《宛丘集》說唐太宗「用筆精工,法度粹美,雜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淳化閣帖》卷七誤將唐太宗臨《自慰帖》、《晚復帖》竄入王羲之諸帖中。
太宗親自為王羲之作傳論,即是《晉書》中名篇《王羲之傳論》。

太宗筆法深得太宗兵法武功之妙,文武相濟,融會貫通,《筆法訣》可以歸納大意。在點、畫、撇、豎、戈、環、波等書法基本筆法中都詳細指點用力、用意之妙,如寫點時一定要收斂,寫好在於緊湊而厚重;寫戈必須豐潤,寫好要遲疑而顧盼等。寫字具體處理,如何巧、如何抽、如何脫,也直接講述其書意。 在《筆意論》中,太宗談其臨摹王書心得:「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絕妙得意處,真書《樂毅論》、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畫,書之道也。」

太宗飛白書

太宗精于飛白書。飛白書乃是一種書寫方法,相傳為東漢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啟發而創造。飛白書筆畫有些部份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顯現蒼勁渾樸。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俱精于飛白。據《書史會要》載,「(唐)太宗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

唐張彥遠在《法書要目》中記載一個故事。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644年),太宗在玄武門召見三品以上大臣,並且設宴款待他們。在吃飯期間,太宗提筆寫飛白書。大臣們看了十分讚賞,乘著酒興爭著從太宗手裏奪取墨蹟。散騎常侍劉洎跳到皇帝龍床上搶到了飛白書,其不得者紛紛指責劉洎踩了龍床,冒犯了皇上,罪該萬死。

太宗笑了笑,很風趣地說:「過去只聽說嬪妃找藉口坐皇上和皇后車子,今天卻親眼見常侍大臣跑上皇帝龍床!」

晉祠銘

《晉祠銘》即晉祠之銘並序碑,位於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明趙涵撰《石墨鐫華》云:「唐得天下後,太宗祀晉侯而為之銘。高祖起兵時,曾禱於晉侯之祠而以是報享之。太宗製文並書,全法聖教、蘭亭而縱橫自如。」

晉祠為祭祀唐叔虞(周武王姬發之幼子)之祠,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曾禱於此。建立唐朝後,太宗於貞觀二十年(646年)重蒞此祠,酬謝叔虞神恩,作銘文歌頌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國策略。

晉祠銘由太宗撰文並書,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刻碑。此碑全文一千二百零三字,共二十八行。碑文行書體,勁秀挺拔,飛逸灑脫,骨格雄奇,刻工洗煉,可謂行書楷模。全碑之書寫得心應手,生氣勃勃,神采飛動,精氣過人,體現一代英主之氣度風采。

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開行楷書先河。歷來中國人寫字,只是日常生活一部份,並未獲得重視。此前之書者名家亦多是天賦使然。故真正發掘書法真諦之第一人,正是唐太宗。波瀾壯闊、名家輩出之大唐書法三百年盛業,由太宗拉開序幕。

第三節 武舞磅礡

公元627年黃曆正月初一,大唐帝國改元貞觀。正月初三,太宗在宮中大宴群臣,命樂工即席演奏大氣磅礡、震人心魄之《秦王破陣樂》。此曲是武德三年太宗平定劉武周時,由軍中將士集體創作。他們為舊曲填入新詞,詞曰:「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從此這歌曲便成為唐朝軍歌。不光如此,《秦王破陣樂》中之舞蹈部份,亦將「武」、「舞」結合,將沙場征戰之「武」融入宮廷之「舞」,使男子陽剛之氣盡顯在中國傳統古典舞中,被後世譽為中國古典舞經典之作。

在宴會上,太宗聽著雄壯激越之《秦王破陣樂》,看著將士征戰威武雄姿,情不自禁感嘆道:「朕昔日受命征伐,民間遂有此曲,雖然比不上文德之雍容,但功業由此而成,朕不敢忘本!」右僕射封德彝奉承道:「陛下以神聖武功平定海內,豈是區區文德所能比擬。」太宗不以為然曰:「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資治通鑑》卷一九二)封德彝頓時慚悚不能對,連忙頓首謝罪。

衛國公李靖精通兵法、陣法,看過《秦王破陣樂》道:「臣竊觀陛下所製破陣樂舞,前出四表,後綴八旛,趨步金鼓,各有其節,此即八陣圖,四頭八尾之制也。人間但見樂舞之盛,豈有知軍容如斯焉?」太宗曰:「蓋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語傳。朕為破陣樂舞,唯卿以曉其表矣,後世其知我不茍作也。」

《秦王破陣樂》在當時亦名揚海外。唐高僧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後,在羯若鞠闍國見到摩揭陀戒日王,他與玄奘談到唐太宗與《秦王破陣樂》「賞聞摩訶至那國(即中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鑑,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竟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民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

印度迦摩縷波國拘摩羅王對《秦王破陣樂》也頗為心儀,曾問玄奘:「今印度諸國多有歌頌摩訶至那國《秦王破陣樂》者,聞之久矣,豈大德之鄉國邪?」玄奘答:「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國人,常慕風化,東望已久,山川道阻,無由自致。」玄奘答:「我大君聖德遠洽,仁化遐被。殊俗異域,拜闕稱臣者眾矣。」王曰:「覆載若斯,心冀朝貢。」(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

《秦王破陣樂》真實體現盛世唐朝文治武功,是歷代最為著名的經典樂舞之一。

第四節 神醫行世

大唐「藥王」孫思邈七歲日誦千餘言,被視為神童。他立志學醫,曾隱居太白山學道,煉氣養神。他精通百家學說,洞曉天文推理,精通醫藥,妙解數術,兼好釋典。

隋文帝聽說孫思邈大名,徵召他做官,他卻推辭了。他曾經私下對人說:「再過五十年,會有聖人出現,我到時候會幫助聖人救助百姓。」五十年後,唐太宗徵召他,他到了京城,容貌看上去如此年輕,太宗讚歎說:「我本來就知道,有道之人值得尊重。至於羨門和廣成子這些仙人事跡,絕非人們虛妄之言啊!」他曾為太宗醫病救治,但拒不為官。(《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孫思邈曾救龍王之子,得龍官藥方三十首為謝,思邈自己試過諸方,都如同神效。後著《千金方》三十卷,散龍宮方在其內。(《太平廣記》卷第二十一)有猛虎因為惡疾而來找孫思邈治病。孫思邈與虎約定,從今以後再不能危害人類,猛虎應允,孫思邈為虎醫好之後,猛虎果然一心向善,還特地跟在孫思邈後面保護他。

唐太宗讚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自古以來中國各地都有藥王祠堂紀念孫思邈。他被當時和後世人看作是修道成仙之「醫神」。

孫思邈所著醫學巨著《千金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之人。

他對醫生之層次有清晰認識:「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一篇論述醫德之極重要文獻。精,言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品德修養,具有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痛苦。大醫治病,要安神定志,無慾無求,發慈悲心,不挑病人。大醫之體,要達到專心神清內視人體,氣度寬宏,心胸寬闊,不亢不卑。醫人不能藉醫技專心發財,只能以救護苦難人心態,在醫道中自感多福。

孫思邈重醫德,懷大慈悲,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不只是為後世留下正統神傳醫學、藥理,更為大唐輝煌盛世又添錦花一簇。(未完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