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今年元旦遊行參與者不多,主辦者民間人權陣線公佈稱有9000人參與,這當然不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數目。無疑民主運動正陷於低潮,有一些支持者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有甚麼近期可以達到的目標,認為遊行、示威沒有用。

當權者自然沾沾自喜,以為民主運動失去支持,以為香港市民就會默然接受北京的對港政策,接受中國領導層定義的「一國兩制」,甚至接受下一任的特區政府。其實當大多數市民對爭取民主處於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狀態時,對政府以至香港社會整體絕不見得有利。

道理很簡單,當大多數市民認為不管提出甚麼訴求都徒勞無功時,這個社會會十分穩定嗎?當民主派政黨認為與行政長官討論他下一份施政報告是浪費時間,這個政府會享有很高的認受性嗎?

「哀莫大於心死」的一種反應就是移民。中產家庭擁有外國護照或居留權者自然不用太張羅,只須籌劃一下本身離港的適當時期或是鼓勵下一代在外國發展就可以了。民意調查反映40%多年輕人有意移民謀發展,雖然估計大部份尚沒有具體的計劃。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缺乏凝聚力,香港整體競爭力下降,特區政府任何計劃都難以贏得市民支持。目前不少建制陣營人士均承認社會撕裂(不再是社會分化),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重建對話;要重建對話,自然要各方面認為對話是有意義,是值得的。如果連遊行都認為沒有用,那又怎會認為對話是值得支持呢?

今年元旦遊行的一個特色是各民主運動組織均一致為「守護公義基金」籌款。雖然遊行人數不多,但籌款的成績還算滿意,一天的捐款有一百五十萬元以上。如果繼續努力到今年七月一日,五百萬元的目標應該可以達到。

「守護公義基金」有兩項啟示,一是如果目標清晰而且正義,市民是會支持的。在困難的環境下,前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去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和年底的選委選舉,民主運動都取得好成績,說明市民仍然有參與的熱情,只要有明確的目標,以及切實可行的方法。

二是過去一兩年,民主運動被形容為「碎片化」。無可懷疑,分歧是存在的,代際之間有不同的看法,互信亦不足。然而「守護公義基金」贏得各組織無私的支持,是令人鼓舞的。促進民主運動的團結,須要極大的耐心。

上述三次選舉,證明「佔領運動」後,民心未失,市民對民主運動的支持度沒有下降,反而有一點提升。面對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遭遇到的種種威脅,市民對民主運動依然有所期待。眾多新組織的湧現,磨合上自然有困難,但可喜的是新生力量殊不匱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