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殿堂級歌手佐治米高(George Michael)在聖誕日與世長辭,享年53歲,他的死訊震動了整個樂壇。天才橫溢的佐治擅長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包括靈魂樂、搖滾樂、爵士樂、節奏藍調、舞曲等。他對樂壇的貢獻無容置疑,曾獲得格林美獎、全美音樂獎、全英音樂獎和MTV音樂錄影帶大獎等多項大獎。 年紀輕輕的佐治1980年代初與安德魯瑞吉里(Andrew Ridgeley)組成Wham樂隊(港譯:威猛樂隊),很快便打響名聲,大受歡迎。1985年4月訪華,成為首支在中國大陸演出的西方流行樂隊,風頭一時無兩。威猛樂隊於1986年解散後,佐治米高的演藝生涯不但沒有停頓下來,反而屢創高峰,為樂迷留下了多首耳熟能詳的名曲,如〈離去之前叫醒我〉(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去年的聖誕〉(Last Christmas)、〈無心的細語〉(Careless Whisper)等,唱片銷售量超過1億張。

佐治米高的突然離世,令人聯想到2012年不幸去世的美國樂壇天后雲妮候斯頓(Whitney Huston)。他們兩人同在1963年出生,出道不久便走紅,繼而成為樂壇巨星。可是,他們的成功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歡樂,兩人的私生活備受爭議,也沾上了毒癮,最後都逃不過英年早逝的厄運。

成為樂壇巨星,相信是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但佐治和雲妮的經歷,不能不令我們反思一下被廣大歌迷奉為偶像、名成利就的他們,為何不但找不到快樂,反而要依賴毒品去逃避現實。

其實,無論我們意識與否,每一個活著的人,都需要有一個繼續活著的理由,我們也可以將它稱為人生的意義。對很多人來說,追求名利是天經地義的人生目標。誰不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尊敬、讚賞,甚至崇拜?誰不希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讓自己和家人享受更舒適的生活?但當他們得到名利之時,有些人卻發現名利再多都不能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要,開始質疑除名利外,人生是否可以有更有意義的目標,他們開始尋找。佐治米高其實不太重視名利,但名利卻選中了他。他成名早期,就十分關注弱勢社群及國際社會面對的種種問題,包括捐助埃塞俄比亞難民,及後期投身愛滋病防治運動等,並多次舉辦慈善演唱會。但看來這些無私的付出,仍未能為他的心靈找到慰藉。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熱衷名利。一些比較安分守己的人,會一心一意將精神和時間投放在家人身上。有些父母為子女勞心勞力、任勞任怨,認為用心栽培下一代,便是他們生命的意義,但當子女長大成人,能夠獨立生活之時,可能頓然感到一份失落。

當我們以名利、愛情、親情、友情、和諧的人際關係等外在事物作為人生目標之時,我們永遠不能保證會成功。一旦失敗,甚至可能覺得生無可戀。只有能無條件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才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平安。要走到這一步,我們首先要認識真正的自我。這過程可能迂迴曲折、荊棘滿途,但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的回報,肯定遠遠超過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