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崔曉冬,以其在二維材料物理,尤其在「電子能谷」(Valleytronics)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17-18。香港大學今年共有四位學者獲「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及「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再次成為獲獎最多的院校。

崔曉冬教授今次的研究是在前諾貝爾獎物理學獲獎者研究的基礎上所取得的新的進展。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為兩位俄裔英籍學者Andre K. Geim和Konstantin S. Novoselov,他們的成就是發現並成功製造二維材料石墨烯(graphene)。石墨烯僅有單個原子厚度,是首個人類發現的現實世界中次有穩定存在的二維材料。其發現對科學家有莫大啟示,開啟了二維材料研究的新紀元。

繼石墨烯後,不斷有原子厚度的二維空間材料被發現,其中最引人矚目或者就是「二維硫屬化物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 崔曉冬教授團隊研究通過對二維硫屬化物的光電測量,研究二維世界中的物理現象。他說:「當物質只有單原子的厚度時,空間維度由常規的三維降低到二維。在增強的電磁作用和量子效應下,二維體系會呈現出不同於其三維形態的物理性質。這些未被發現的特性,有助建構電子學的未來發展和應用。」他表示,當今電子學基於電子的電荷自由度,而電子的其它自由度,比如電子自旋和能谷自由度尚未得到應用。二維硫屬化物的出現,為探索、實現電子自旋和能谷的操控提供了一個全新平台,相關研究有助於量子資訊和量子電腦等的開發。

1997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2001年取得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的崔曉冬教授,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IBM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加入香港大學物理系,專注研究低維系統物理,通過光電測量對物質的物理性質進行研究。近年來其在二維半導體方面的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

分享獲獎感言時,崔曉冬教授開心表示,獲「裘槎優秀科研者獎」,可獲港幣200萬元做科研基金,並可獲另聘講師代替得獎者執教一年的開支,這令他有了時間和基金去從事研究工作。但就感喟,香港政府不重視科研人才的培養,所能提供的科研資金連亞洲其它地區甚至是中國大陸都不及,這對於一個醉心於科研的科學家來講,無疑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儘管如此,他以及他的團隊仍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亦證明他們從事科研的興趣、信心和能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