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連升3周,最新報144.47,按周微升0.27%。分區指數除九龍區再跌0.57%外,港島反彈1.13%,新界東及新界西皆連升兩周,按周再升0.4%及0.14%。其餘領先指數繼續靠穩,大型單位無變動,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上升0.33%及0.21%。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最新報59.44,上升近5個百分點。

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政府新辣稅已實施滿月,CCL亦全數反映新辣稅後的成交價,除了成交縮減外,二手樓價不跌反升。CCL更連升3周兼創59周新高,與歷史高位只差1.67%。八大指數有六個上升,其中中小型單位表現最強勢,與歷史高位只差1.55%。不少屋苑成交呎價已經破頂,破頂潮蔓延至最慢熱的資助房屋板塊,情況令人擔憂。二手成交萎縮三四成,令新盤主導市場及價格;因暫未有大型新盤應市,市場暫時缺乏方向,樓價繼續高位徘徊。

另外,某發展商計劃於屯門開售新盤,以協助單身年青人上車為名,推出開放式單位,一梯28伙,最細單位只得128呎,勢打破新盤最細單位面積紀錄。扣除露台、工作平台、廁所等,可用面積幾可肯定小於一個車位。發展商發言人稱年青人需要的是自我空間,又以皇帝睡時都只是一張床,卻擁有無限空間作比喻,言論引發網上激烈評論。相信很快就有發展商推出太空艙兼附送一副實景虛擬眼鏡,標榜只要戴上眼鏡,想感覺有多大空間就可有多大空間,要有任何景觀就可擁有任何景觀。

雖然該盤暫未開出價單,但參考以往經驗,發展商利用銀碼細易上車作招徠,開放式單位呎價往往索價比一兩房單位更貴,每呎管理費更超越豪宅。如此居所是否適切,是否物有所值,看官自己評論。

政府造就用家接貨

一手劏房的湧現及單位越劏越細的現象絕非偶然。政府多次調控但未有對症下藥,樓價繼續攀升,長期處於極度超越合理可負擔水平,準買家唯有壓縮空間,導致需求壓向小型單位。政府數年前推出限呎限量地,鼓勵多建小型單位,發展商自然多建迷你單位來配合,一來單位越多豁免空間可用得更盡,二來市場傾向以樓價而非呎價,開放式單位呎價更高,可把利潤優化。樓價越升,單位面積自然每下愈況,開積越見荒唐,屋宇處批圖則缺乏適切居所考慮。

政府亦當然樂見如此,一來配合其以建屋量為目標的長策,二來又可吹噓其建屋量超額完成,三來這些單位已細得無法再劏,即不會再出現非法劏房問題。發展商配合政府政策,迷你單位供應「剛巧」開始進入高峰期,此類單位一向投資者比例甚高,投資者要承擔相應風險無可厚非,但「剛巧」政府新辣招把投資者趕走,這些迷你單位正好是政府「益」用家之舉。發展商又樂於提供二按協助用家上車。上車後萬一樓價未來一兩年回調, SSD(額外印花稅)又把用家綑綁3年,換樓成本增加。

在股票市場,當細價股當旺之時,大多是牛市將近尾聲之際,而接貨者大多是散戶,熊市一到,細價股往往暴跌,金融市場表現對樓市具參考作用。筆者不厭其煩在這裏提醒買家,即使自住,此類單位的風險及機會成本極高,務必三思而行。

現有劏房戶將受壓

十多年前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M形社會論,即中產向下流,在職貧窮者越來越多,只有少數能向上流,而富者則越見富裕。政府的房屋政策失誤令香港急速步向M型社會。劏房現象首先令窮人被擠壓,延續劏房經營者利益。政府估計全港有8萬6千多劏房戶,坊間估計超越十萬。一手劏房設計名正言順獲得政府批准,且越劏越細,壓縮空間完全被合理化,價格又高企。現時非法劏房業主有所參考,肯定變本加厲,製造更不合理空間且叫租更高,住在劏房戶的情況將更悲涼。

近日有報道指大陸某些網站有「太空艙」出售,每個數千元,相信將成為劏房租賃新趨勢,且不涉及非法間格改裝,面對這類擠逼戶政府將如之奈何?大多劏房戶正輪候公屋,偏偏公屋供應不能達標,未來5年供應比私樓還少,上樓遙遙無期,租戶任由宰割之餘亦確保劏房業主長期延續高回報。

樓價失控,年青一代覺得如何努力仍與買樓脫節,紛紛加入公屋輪候冊。最新房委會調查所得,30歲以下輪候者,近七成擁有專上教育學位。觀念影響行為,若把目標放在公營房屋很容易使人心態上失去拼搏的動力,對社會是禍是福,不言而喻。樓價高企把各層置業階梯距離拉闊,往上走一級代價巨大但生活空間不但無明顯改善,且有越來越差之勢,繼續符合公屋資格就是最大利益,這樣何來上流動力?

下期繼續分析政府樓策及調控措施如何令富者越富,中產加速崩潰。◇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