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作為香港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在中小學階段修讀中史科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面對梁振英政府的嚴重不信任,社會上難免有不少爭議。有一些討論頗有建設性,例如少談一點朝代興衰,多談一點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學、大學讀歷史,主要是訓練獨立思考;讀本國的歷史,當然亦培育對自己國家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現時市民擔心的正是中史科變成愛國教育,盲目灌輸當權者對歷史的立場。

家長關心子女的成長,不希望他們被「洗腦」,而要求他們能慎思明辨,發展他們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進而能清楚表達本身的立場和見解,甚至進行辯論。這自然是理想的教育,本港的學校有能力提供這樣的教育。

從較長遠的角度而言,灌輸「洗腦」式的歷史教育,即使從當權者的角度而言,其效果也絕不理想。一旦青少年學生成長起來,接觸到各方面的觀點,難免對「洗腦」教育大起反感。台灣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兩蔣統治台灣時期,相當重視思想教育,大學甚至有教官之設,投考公務員也要通過「三民主義」的考試。結果如何呢?黨外力量還是不斷壯大,然後成立民進黨,最終達到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期間,推動種種「去中國化」的措施。總體而言,兩蔣時期的思想教育,收效甚微;在年青人中,反感的情緒相當的普遍。

即使在中國大陸,在大學推動意識形態教育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大部份學生都是虛應故事,欠缺熱情。意識形態的真空未能填補,「三信危機」仍然存在,地下教會的蓬勃發展就是很好的寫照。

推動中史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尊重教師們的專業知識,不要發佈太多指引,讓學校與教師多點自主,發揮他們的熱情。政府的角色是盡量提供合理的資源。這樣,深信政府能贏取教育界和家長的信任;在教師們的自主努力下,成績自會較為理想。

相反而言,如果梁振英政府以中史科的形式推動「愛國教育」,只會惹來教師和家長的反感,就算能避免另一波「國教」的抗議活動,亦不會取得良好效果,怨聲載道可以預期。

從更積極的角度而言,以推動中史科鼓勵對香港歷史的研究和討論,增加香港人對本土的歸屬感,引導年青學生認識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種種文化、經濟聯繫,自然對消弭「港獨」思潮,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些學術和教育活動,應該由下而上,讓學校、教師、同學自發,切忌自上而下由教育當局發號施令。懇望本港教育界能積極面對。◇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