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的日本走馬看花之行,除了觀光之外還有不少感受,就說說其它的零零星星的小體驗吧!

味噌湯中的味噌是由大豆釀成,釀製時間越久顏色越深。
味噌湯中的味噌是由大豆釀成,釀製時間越久顏色越深。

長壽之國的納豆和味噌湯

相信很多人喜歡日本的飲食。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長壽的國家,平均壽命達85歲,所以,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日本人的飲食文化,認為他們的長壽與飲食有關。 

日本的酒店通常提供早餐,我們所住過的幾間旅店早餐都非常豐富。美國、澳洲很多酒店的早餐都是歐陸式早餐(continental breakfast),除了麵包、牛奶、水果,真的沒有幾樣迎合華人胃口的食品,但在日本,早餐品種多樣,除了傳統的亞洲食品外,也有西式的,而且一定會有味噌湯和納豆。據導遊說,日本人長壽秘訣就是常年吃納豆、喝味噌湯。 

納豆是日本常見的傳統發酵養生食品,通常是冷食,事先做好存放在雪櫃中,吃之前才拿出來。要先用餐具攪,用力朝一個方向攪動,直到它產生的絲多到足夠可以將納豆捲起,然後就可以吃了。我們剛開始不知道如何吃,拿杓子舀了一小杓,放到嘴裏,誰知那個絲還在外面,你越要攪斷它,它黏得越緊,長長地、輕飄飄地,讓你手忙腳亂卻仍然一半嘴裏,一半在杓子上,哭笑不得。其實你只須耐心一點,放到嘴裏之後,留在外面的絲不用理它,靜等它斷開就好了,不然越動杓子,那個絲拉得越長。 

納豆的味道我們不是太習慣,因為有點苦,但是,既然是長壽食品,大家都勉為其難地吃進去了。 

味噌湯很受歡迎,幾乎人人都會喝。還有許多日本小菜,醃蘿蔔很爽口。順便說一下,在日本白蘿蔔叫「大根」,你買小吃或者包裝食品,食品成份裏標注的「大根」其實就是白蘿蔔。 

日本的食品除了味噌湯和一些麵湯,味道都比較清淡,講究健康搭配。

飯糰的米軟滑、香甜。
飯糰的米軟滑、香甜。
 

飯糰超讚 大阪燒回味無窮

日本的米真的很軟滑、很香甜,不需要菜,空口吃都很好吃。飯糰價格也很便宜,大約100日圓一個。

為了讓米糰不弄濕紫菜,兩者用包裝隔開,需要吃的時候,按照指示線輕輕拉開包裝,就可以讓米糰和紫菜接觸到,也就是用紫菜把米糰包起來了。不怪得人家說,你要判斷是不是日本產品,看包裝就知道,令人不得不讚歎日本人的用心和細緻。 

我們去的小店,食客都是當地人,所以風味應該比較正宗,我們點了炸雞塊、大阪燒、小火鍋和炒飯。

讓人相見恨晚的大阪燒。
讓人相見恨晚的大阪燒。

在日本小館吃炸雞塊(或者其它炸肉類、蝦)時,它的沾料原來是放在一個大方盒子裏,大約有2個iphone手機大小的不鏽鋼飯盒,高度大約是一個小水杯的高,裏面有大半盒配好醬油之類的料,每人每塊食物只能在吃之前沾一次,當全部炸食吃完了之後,盒子就被服務員收走了,因為要留給其他客人用。 

這種沾料方式很令人驚奇,可能是日本民族節儉的一面吧!在其它國家飯館吃飯,通常都是用一個小碟子放上沾料,一人一碟,而沾料剩下的時候居多,通常就被浪費掉了,可是這個公用的沾料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只蘸上你需要的量就好了。

而且,每個人都自覺地在吃之前,將炸物的一部份蘸到沾料,筷子不碰到,不會弄髒,剩下的其他人還可以接著享用。這需要每個人的自我約束、為他人著想的行為準則。 

雞炸得很脆很酥,而沾料也不太鹹,剛剛適中。炒飯貴在很夠鑊氣,鹹淡適度,飯既鬆軟又不油膩,很香。

小火鍋有一些青菜和蘑菇加上肉類,價格不貴又吃到不同的風味。 

最後要說大阪燒了,我們在吃其它食物時,大廚就在不遠處的櫃檯後面煎炒,還沒見到食物,就聞到溢出的香味了。

日本很多小館廚房和廳堂都是開放式的,你坐在那裏可以看到廚師忙碌的身影、食物發出的陣陣誘人香氣,還有煎炒聲。

我們的大阪燒被端上桌時,我已經是八分飽了,看著香噴噴的大阪燒想著,到底要不要嚐嚐呢?最後,經不住誘惑試了一口,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真的很美味,想像不出那些麵條、雞蛋、火腿的拼湊在一起怎麼會有這樣令人難以抗拒的味道。我強力推薦!

水果包裝漂亮,價格奇貴。
水果包裝漂亮,價格奇貴。

水果奇貴

日本的水果不知為何奇貴,與美國、澳洲相比貴得離譜。據說日本人自己也很少吃,都是用來送禮的。所以日本的水果店很少,商店裏的水果好像藝術品一樣被精心包裝供奉著,根本不像普通人家的盤中餐,而且水果都長得奇大,也很漂亮。 

我們在忍野八海的鄉下買了2個大蘋果,還不算貴,700日圓。富士蘋果很甜、很好吃,這是在其它地方吃不到的。在大阪水果市場買的水果價格跟鄉下的差不多少,導遊說,日本各地的物價差別不大。好像是這麼回事,不過也要分甚麼物品,有些商品還差不少呢!比如防曬霜,資生堂的防曬霜,免稅店跟當地的藥妝店差了500日圓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