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罕見的恐龍大腦化石,其中可辨認恐龍腦部的結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據科技網站Vox 10月28報道,該化石為2004年一名化石商人在英國索賽克斯(Sussex)發現,之後經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鑑定,確認其為罕見的恐龍頭骨軟組織化石。

牛津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丁‧布雷瑟(Martin Brasier)認為,該化石屬於1.3億年前白堊紀的禽龍,這是一種長尾食草動物,其後肢比前肢長。

令科學家驚喜的是,可以從這塊大腦化石中看到類似血管的結構,厚度只有幾毫米,以及腦中的腦脊膜留下的痕跡。

參與此項研究的劍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諾爾曼(David Norman)表示,這種大腦化石說明軟骨組織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可以形成化石。

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不同,在動物死後軟組織會很快腐敗分解,所以很難形成化石。研究者猜測這塊恐龍大腦化石的形成是一種巧合:恐龍溺水而亡,其頭部的位置反轉,因此大腦未被很多空氣侵蝕;大腦的一部份組織發生分解後,沒有分解的其它大腦組織因為某種原因迅速發生礦化,之後這些物質保持原來的結構特點而留存至今。

報道說,科學家雖然從該化石了解了一些恐龍腦的結構特點,但仍未獲得更多關於恐龍的信息,對分析恐龍的智能沒有太大幫助。而且這塊化石也不能反映恐龍大腦的實際體積。

諾爾曼說:「這無法說明恐龍大腦比我們想像的大。」

根據諾爾曼的看法,處於恐龍時代的生物,具有和現在生物很不一樣的生理特點,怎樣推測那時的生物狀態是學術界的一大挑戰。◇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