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捲入一些關於愛國主義的辯論。每當你誇讚美國、日本或其它發達西方國家、每當你對中國當下的種種表達不滿、每當你批評政府的決策失誤、每當你情緒激昂之時,你的辯論對手很可能拋出一句中國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一句俗語把你打得啞口無言,讓你感覺自己不僅不孝,而且連狗都不如。

這樣的辯論或爭吵不知道你親歷過沒有?為甚麼這句俗語會有這樣強大的殺傷力。每當這句俗語拋出,你會覺得對手說得好像有道理,又好像哪裏不對勁,卻瞬間無法應對。

恭喜你,你已經被對手成功地道德綁架了。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句俗語之所以強大,因為這句話集論點和論據於一體。說它是論點,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普遍接受的看法:人要有忠誠意識。說它是論據,因為它陳述了兩個普遍性的事實。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是不會嫌母親長得醜的,狗對家裏的經濟狀況無所謂。當然,生活中都會有些例外,會有孩子嫌媽醜的。但只要一例外,我們一定會去指責這個孩子。狗因為對主人不離不棄的忠誠而被稱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這句俗語實際上已經成為人們心中關於忠誠的一種道德標準,所以這句話在辯論中異常強大。

但這句俗語隱含著兩個邏輯錯誤。

第一個邏輯錯誤: 類比不當

要記住一個邏輯原則:非同類,不對比。

人與狗是不能放在一起作所謂的忠誠度對比的。

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思維。作為高級生命,我們人類有著發達的大腦與豐富的情感。人與動物的根本性區別之一在於大腦,人能夠形成抽象概念並運用概念,而動物不能,所以人可能做出複雜判斷和選擇。

而狗是動物,說難聽一點是畜牲。我估計一說狗是畜牲,一些愛狗人士就不幹了,因為他們的狗狗已經是他們家庭成員,具有了孩子般的屬性。儘管寵物狗很可愛,但牠的行為並非出於牠們的智力與情感,牠們絕大部份行為是出於本能。

藉助抽象概念,人的意識就再不局限於直觀所見,而是能夠想到過去和將來的事情,從而有了許多希望和煩惱。而動物沒有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的能力,牠只是活在當下,於是就有一種令人羨慕的無憂無慮。

人與狗是完全兩種思維層面的物種。

把人和狗這兩種完全不同思維方式的對像放在一起作對比,這本身就是嚴重的邏輯錯誤,你不能夠用狗的行為來作為人的行為標準或去證明人的行為。

現代家狗可分為兩類:胡狼血統與狼種血統。實際上,對這兩種不同血統的狗而言,忠誠有了不同的含義。胡狼血統的狗,可以忠誠於所有對牠示好的人,與家貧不貧沒有關係。而狼種血統狗,牠的一生只忠誠於一個主人。相對於狼種狗對主人的忠誠,胡狼血統狗就是一叛徒。兩種狗忠誠度的差異是這兩種狗的遺傳密碼差異決定的。

狗的忠誠是本能的結果,而人的忠誠是思維的結果。不分是非的江湖義氣是一種被中國人推崇的忠誠,那種岳飛式臣子對君主的忠也是被推崇的。但其實都是經過利弊或是非權衡的結果,並非出於動物本能。

我們選擇與誰為友,是否忠實友誼都是是非和利弊權衡的結果。當然現在權衡的標準越來越實際:對方是否對我有用。

當初把狗放進這句俗話裏古人很有智慧,它在陳述一個普遍現象的時候也製造一個道德高點:如果你不是無條件地忠誠於擁有你的人或權力,你就連狗都不如。

這就是用來道德綁架的。

所以每當我聽到對手在爭論拋出這句俗語的時候,我都會問一句對方:你是狗嗎?你是在用狗的思維方式思考人的問題嗎?

第二個邏輯錯誤: 概念模糊與混淆

既然狗的行為對人的行為沒有任何關聯性,那麼我們現在只討論「子不嫌母醜」這句話應用到愛國主義時的邏輯錯誤。

模糊不清的「所有權」。

孩子能選擇母親嗎?

當然不能。狗被人完全的擁有是出於本能,因為牠們根本不會選擇。而人是會選擇的。但一個孩子根本無權選擇他的出身,因為他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在我們的傳統中,父母對孩子具有所有權。

我有時會想,如果真的有選擇權,孩子懂事後很可能會選擇出生在一個幸福、富裕的家庭,或者一個更幸福的國家。我記得一個朋友給我講的真事,她帶著上小學的兒子被派駐美國生活3年,兒子在美國上了3年小學。任期結束要回國時,孩子問了她這樣一個問題:媽媽,你為甚麼要把我生在中國?

沒有選擇,兒子回到了中國繼續他的學業,因為他未成年。只能跟著母親回國。沒有選擇,也就要接受母親的一切,不僅僅是她的長相(那怕真的很醜),還有她的性格、她的情感、她的社會地位,以及她作為人的一切優點和缺點。

當然還要接受他出生的家庭,無論貧富。事實上,正常情況下,也沒有別的家庭會接受他。

寫到這裏時候,我突然想到被楊改蘭殺害的她的四個親生孩子,他們能選擇嗎?如果他們能選擇,他們會選擇這樣的母親嗎?

這個所謂的「所有權」,實際上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撫養義務帶來的支配權。當孩子成年獨立之後,隨著撫養義務的解除,支配權也消失了,「所有權」也消失了,情感和未來的贍養義務還在。其實想明白了這一點,很多孩子長大結婚帶來的家庭矛盾也就會少了。

而中國家庭的經常性現象是,孩子從小到大對父母擁有更多的支配權,父母要為兒子勞做一生,而未必能得到贍養。

很多愛國者把國家比喻成了母親、比喻成家。還有人把黨比作母親、把領袖比作父親的,中國還有更噁心的文人曾經能寫出「毛主席是我的親爺爺」這樣的詩句來。他們實際上認同國家、黨和領袖對他們具有所有權和支配權。在他們的思維中,既然孩子無法選擇母親,作為中國人就應該接受國家的一切,包括它的醜。

這是他們的個人選擇,不管他們是否發自內心,我們應該尊重這樣的個人選擇。但這些人不能要求別人也作這樣選擇。

國家真的對你具有「所有權」和「支配權」嗎?

當然沒有。理論上說,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在憲法裏已經規定了。如果我的法定權利沒有得到保護,我當然可以憤怒和要申張權利。

我們真的不能嫌國家醜、不能嫌國家窮嗎?那怕空氣污染得無法呼吸、那怕食品毒害著你的健康,那怕社會冷血沒有誠信。

當然可以。

我們真的沒有選擇權嗎?

實際上很多人選擇了離開,移民去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更加美好的國家。我從不認為他們不愛國,除了那些貪官和非法財富獲取者,我認為他們是有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

兩個被混淆的概念: 國家和國家的管理者

國家在英語中有三個單詞可以表達:一是country,偏重於疆土概念;二是nation,偏重於民族概念;三是state。偏重於行政概念。這樣可以分得很清楚,而我們的「國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英語中的Chinese有兩種意思,一種國家屬性上的中國人,尤其指我們中國大陸的人,這種屬性是可以通過移民來改變的,也就是說是可以選擇的。

另一種意思是種族屬性上的中國人,那些移民海外的華人都是這個意義上的中國人,這個種族意義上的中國人你一生都無法擺脫,你的後代也永遠無法徹底擺脫中國血統。

當我們討論愛國的時候,最好把「國家」這個概念具體化,你到底是在說「國家」還是「國家的管理者」。很多時候我們口頭表達中的「國家」實際上是指國家的管理者,其實就是政府。

從理論上來說,國家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疆土,以及這一疆土上的一切自然資源、人口和文化。

我們這個國家自然環境好嗎?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歷史這麼久,實際上是美與醜的混合體。嫌棄它醜和貧的一面,比如人均資源稀少、個人空間狹窄、人口質素低等等,難道不正常嗎?

這個國家另一些醜和貧則是由國家的管理者造成的。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管理者是公民通過契約形式委託管理這個國家的,管理的原則是相對的公平,目標是讓每一個人擁有更多的資源與生存空間,還有安全感。

面對失敗的國家管理者我們還不能嫌嗎?作為契約方,我們當然有權力去批評和嫌棄不能履約的另一方。有條件離開的人當然有權選擇離開他們認為惡劣的生存環境。感覺良好的人當然不嫌,感覺無奈的人肯定會抱怨和譴責。

把「國家」和「國家管理者」這兩個概念混同在一起爭論,這種爭論最後只會變成爭吵,不歡而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文章有刪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